第466章 等到铁树开花时-《重生1998之混也是种生活》


    第(3/3)页

    “而你只需要知道,任何看似不利或者不公平的决定,其实都是衡量之后的结果——如果你真的认真读了二十四史,就会发现,自古以来,华夏的统治集团就没有一个是吃素的,绝大部分帝王也不是你以为的那么昏庸,至少人家在【权衡之术】这块,玩的溜着呢!”

    “这么几千年下来,咱们的老祖宗之所以一直在打压商人,其实真的不是没有道理;”

    “春秋的田氏代齐、战国的吕不韦、宋明时期巨商无国的晋商之类的惨痛教训不说了;单就是明末东林党背后的徽商们的所作所为,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说到这,杨铸有些警惕地看了看四周,想了想,最终还是没有继续说下去:“的确,商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确实会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如果你看过《mao选》,就不会对这种观念持有全部正面的支持了。”

    “假如现在有两个村——东村和西村;本来两个村子都生产水稻和药材,虽然产量都不是很高,但都可以自给自足;”

    “某一天,一个商人带着专家来到了此地,通过一番考察后发现,东村更适合种水稻,西村更适合种药材,于是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帮助双方进行了产业升级;”

    “一年之后,初步进行尝试的两村发现,这种根据地理优势只种一种作物的形式不但可以大大提升生产力,提升作物产量,品质也会更好,折算成货币后,收入大大超过以往;”

    “从此以后,东村开始只种水稻,西村开始只种药材,并且开始专精于本村作物的技术升级——作为感谢,两村之间约定,所有的物资全部交予商人承销,而彼此所需的生活物资,也只通过商人的贸易来获得。”

    “如果每年都是这样维持下去,的确是一件好事,毕竟两村和商人之间各司其职后,大家的生活水平都肉眼可见地提升上来;”

    “可是,天不遂人愿,几年后,西村忽然有蝗虫过境,专吃药材,所以当年西村没能产出药材——但这时候,西村早就已经没有在种植水稻了,他们的粮食都是向商人购买的;于是乎,面临着被饿死的风险,西村的村长找到了商人,想要寻求帮助。”

    “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人,怎么可能违背自己的职业操守?——根据商业原则,商人的粮食不能白白借出,但是可以向西村村民提供贷款,帮助他们渡过危机。”

    “于是,生死存亡下,西村只能乖乖从商人那里借来巨款来渡过危机——以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他们是可以直接向东村求助的,但是现在他们彼此已经断掉了来往的流通渠道,两个村的物产全都集中在了商人手里,就算能找到东村村长,也借不出粮食来。”

    “接下来,背负着巨额债务的西村,在近乎高利贷的利息压榨下,除了保留生存最起码的所需外,今后所有的多余产出,都要交给商人用于还贷——如果不出意料,他们这种悲惨的生活要延续二三十年,而如果再遇到一次蝗虫之类的天灾,他们将会破产沦为流民!”

    说到这里,杨铸嘿嘿一笑:“在古代,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管手段和遏制手段,商人不仅不会解放生产力,还会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把农民套牢——任何一个纯粹的商人发展到了最后,出于对利益的追求,都会从实体走向金融的路线;事实上哪怕到了现在,以农业出名的岛国的jas也依旧是它们国内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于晓华听着杨铸这番暗示意味极为明显的故事,陷入了沉思——这就是杨铸愿意把map业务转为ppp项目的原因?

    还在思考间,杨铸继续说道:“事实上,古代歧视商人,并限制其子弟参与科举也并非没有理由;”

    “想想看,假设古代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科举……”

    “大胆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当下最富有的商人,你会怎么做?”

    “我估计你并不会去直接参与科举考试,但是你会让你的子孙后代们去参加,甚至可以出资开一个古代版的衡水中学,包吃包住,广招学生——这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不需要为生计发愁,只需要一心刷题,然后跑去参加科考。”

    “结果呢,不到二十年,朝廷三省六部这些中枢部门里都是你的人了……如果你的想象力再大胆一点,你会做什么?”

    “呵呵,就算你胆子小,那些犯忌讳的事情不敢去想;但是出于一个商人的天性,盐铁这些官方垄断,且利润极高的东西你总会很眼红吧?”

    “到时候,你会不会让朝廷里的同党给你开个口子,让你成为第一个吃龙虾的人呢?”

    “古代的法律规定,商人不允许拥有超过100亩的土地,那么你会不会让那些人帮你解禁,让你披着种种外皮,来一次偷偷摸摸的土地兼并呢?”

    “古代的药材生意利润极高,而且又是绝对的刚性需求,那你会不会让他们想着法地出台规定,让这门生意全国只能由你来做呢?”

    “呵呵……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千古以降,人心从来隔肚皮——统治阶层如果单纯到盲信商人的品性,固然是犯傻;然而如果商人收敛不住自己的贪婪,不肯主动引入相应的监督机制,却也绝对是取死之道!”

    话说到这份上,如果于晓华还不懂杨铸的想法,那她那么多年的书也白读了。

    只不过,她还是有些不太明白,主动申请政府引入监管机制这种事情明明杨铸自己完全可以主动提出,为什么却非要让温老中间横叉这一杠子——由杨铸自己提出来的话,上面给的印象分可绝对不止一点两点。

    正当她想要提出自己的疑问时,一阵铃声响起,却是杨铸那边传来的。

    杨铸看了看来电显示上“八缸食品公司”那几个字的备注,笑眯眯地按下了接听键;

    看样子,自己可以提前回齐鲁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