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伐梁之策-《苟出一个盛唐》


    第(3/3)页

    王师范拱拱手,“臣与诸位参军以为,欲破梁贼之势,在先取淮南,一者淮南士民心不在梁,二者王景仁、陈璋水军对我鄂岳、江南威胁极大,不可令其成长起来,三者李神福、朱瑾、李承嗣在淮南声望极大,攻取淮南事半功倍。”

    李晔点点头。

    “是以,我军欲攻取淮南,必大力组建水军,置办战船,仍是李筠将军牵制汝、许,高行周将军牵制蔡州,朱瑾出光州攻寿州,刘知俊出舒州,攻庐州,吸引梁军主力,然后李神福领水军顺江而下,配合周云翼、米志成合攻扬州!”

    李晔望着淮南地图深思,李巨川道:“李筠、高行周皆为佯攻,朱瑾、刘知俊、李神福才是杀招,任何一路建功,梁贼淮南不保?”

    “正是如此,淮南不保,我军水军便可占据淮河,以水军之力进取徐泗之地,李筠、高行周变佯攻为真攻,陛下大军出崤函,直取洛阳,恢复东都……”

    王师范话还没说完,李晔长叹一声,“好一场倾国大战!”

    倾国大战,当用倾国之力,只是短期内,大唐怕是拿不住这么多粮草。

    李晔忽然想起了什么,又拿过王师范的奏表,一眼落在“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之上。

    越看越觉得熟悉。

    这不是王朴的平边策吗?

    “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

    李晔至今还记得平边策中的几句经典名言。

    后世把此文与《隆中对》并列,号称五代第一雄文,话说王朴晚死几年,赵大还不一定能扑腾起来。

    赵大自己都说过,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虽然大唐与汴梁的形势不同于历史上后周与后唐。

    但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平边策中的策略拿来用一点都不过时,唐军与梁军沿洛阳、汝、蔡、颍、寿、庐、和、扬对峙。

    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

    梁军已成疲军,大唐在国力上隐隐超过了汴梁,还有河套、山丹、青海的战马供应,轻兵挠之之策完全可行!

    就算汴梁实力强大,这么挠下去,朱温也扛不住啊。

    刚好驻守光州的朱瑾以骑兵见长,驻守宣州的周云翼也是擅长轻骑,再配合李神福的水军,想怎么挠就怎么挠!

    而且此举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必大举,不用大举耗费国力。

    唐军避实击虚,有利则进,劫掠粮草、百姓,无利则换个地方再来一遍。

    进攻者因为主动,所以优势要大一些。

    当下,李晔把脑中记得的平边策结合时下局势,说了一遍。

    李巨川“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陛下真乃天降神人!”

    李巨川这么吹嘘,王师范也不能落在人后,一把撕烂案几上奏表,“陛下天纵之才,胜臣百倍千倍,古今奇谋,无出陛下此策!”

    李晔倒是满脸火烫,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无耻的抄袭者,不过这马屁还是让人心花怒放的。

    “哈哈……”李晔尴尬的笑起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