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一张 西南来使-《苟出一个盛唐》


    第(2/3)页

    李晔记得当初有个叫宋淮书的士子提出了重铸货币,如今关中统一,又有山南西道、陕虢、兴唐府,重铸货币可以提上日程了。

    再说兴唐府那么多盐,也可以往外面卖。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才不兴。

    农业是根基,商业是血脉。

    商业若是兴盛起来,能减轻农业的压力。

    前提是控制得法。

    一队辅军巡逻而过,昂首挺胸,虽是皮甲,却也威武,路人纷纷避让,并不惊恐。

    这世道,如此安宁来之不易。

    李晔兴致大起,看着天色还早,就拉着李巨川一起去了西城的匠作监。

    还没进门,里面叮叮咚咚,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尔等何人?”门前守军拦住去路。

    薛广衡出示了腰牌,守军这才放行。

    将作监尉迟康见皇帝驾临,赶忙来迎接。

    “行了,都过去半年了,朕要的东西你弄出来没有?”

    尉迟康赶忙取来两架弩机,一架是厅子都的连珠弩,一架是新弩。

    新弩粗糙不少,也更大一些,外形什么的,李晔也不在乎,能用就行。。

    两个亲卫试射。

    院中自有箭靶,两人急射,连珠弩连发十箭,新弩连发四箭。

    李晔微微失望,这么长时间了,才弄这么个玩意儿。

    “陛下请看!”薛广衡令人把箭靶抬过来。

    弩的准确性比弓要强的多,亲卫箭法也不错,十四支弩箭全部命中。

    连珠弩入靶两寸,新弩的弩箭入靶三寸,新弩的破甲能力稍强一些。

    “一月能制多少把?”李晔取来弩机反复验看,有总比没有强。

    尉迟康伸出一根手指,欲言又止。

    “一千?”李晔满怀期待。

    “禀陛下,十、十把。”

    李晔差点没晕倒在地,一个月十把,一年也才一百二十把,黄花菜都凉了。

    “流水线,流水线会吗?”李晔恨铁不成钢,连后世的名词都说出口。

    尉迟康似懂非懂。

    李晔自己跑到制弩的工匠那里,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流水线早就有了,叫法不一样,十几名木匠制造弩身,十几名铁匠铸造机件,还有一些人制弦,刷漆,最后由一部分人组装。

    虽然没有后世流水线那么标准化,但也差不多了,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很敬业,做工细致。

    尉迟康小心翼翼道:“禀陛下,弩弓选取生长在悬崖边上的岩桑木,二三十年方可成材,弩身也以二十年以上栗木,两者都需反复浸泡、阴干一年以上,方能制弩。”

    原来如此,若是弓弩这么容易制成,恐怕梁军早就人手一把了。

    这年代受生产力限制,什么都难。

    弩都如此,更不用说马槊、陌刀这些大杀器了。

    “加紧制造,若是一月能造出一百架,朕有重赏。”李晔本来想玩科技碾压,现在看起来是想当然了。

    出了将作监,李晔带着李巨川直接去天心阁。

    宫中这才知道皇帝回朝,张承业、韩偓、赵崇凝都被召来。

    “陛下,千载难逢之机会,我军南北夹击,王建必不能挡,收复蜀中,指日可待。”李巨川道。

    韩偓一如既往的反战,“如今关中虽有粮食,士卒皆疲惫,愿陛下深思之。”

    赵崇凝点头称是。

    两人虽然不赞同出兵,但也没有激烈反对。

    李晔不置可否,“继元意下如何?”

    张承业冲李晔拱手,“国家大事,陛下自有明断,非臣所长。”

    “我军虽然连胜,但依然无法改变关中疲弱,关东强盛的局面,唯有拿下蜀中,成昔日强秦之势,方能一扫天下,重振大唐。”李巨川极力劝谏。

    早在李晔制定三步战略的时候,就有人提议先取蜀中。

    现在这么好的机会,更加不愿放过。

    但,他们的眼光都集中在王建身上,却没有看到南诏。

    南诏可不是吃素的兔子,而是一头饿狼,吐蕃和大唐的衰落都跟它脱不了干系。

    王建虽然割据西川,但到底是唐臣,对唐廷敬重,每年的供奉在天下各镇中最为丰厚。

    说白了,王建只是想关起门在蜀中当个土皇帝,历史上的他也是如此秉性。

    如果唐廷联合南诏攻打蜀中,天下人会怎么想?

    须知,南诏与大唐有深仇大恨!

    庞勋之乱因其而起,安南的分离,也是其始作俑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