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旧楼的改造,其实不需要花太多钱,只是稍微粉刷、装修一下,将原本的教室改造成图书室等,难度不大。 村民们,每家每户凑个三两百元,村委再补上一点,应该就差不多了。 “没问题的,放心吧!两个月很充足。无非就是一栋三层高的楼房而已,快一点的话,一周就能完成一层。只要资金充裕,不拖后腿,建设进度是很快的。” “是呀!就像我们修路,不也是一周内就能搞定吗?” “这次,又是方醒出钱,我们是不是要做点什么?新的教学楼,以他的名字命名怎么样?我看其他学校也是这么干的。”一个稍微年轻的村干部提议。 他记得,自己读高中的时候,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实验楼等,都是有钱的华侨捐建的,所以大楼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比如什么刘军教学楼、何伟实验楼等等。 这个建议,其实也有老师提出。 但老校长咨询了方醒的想法,尊重他的意见。 方醒对这种荣誉,并不是很看重,转手就给了自己去世的爷爷。 老校长笑道:“教学楼以他爷爷的名讳命名。” 村长感叹一声:“这孩子,挺孝顺的,修路也是为老方造功德。” 说起老方,大家又是一阵沉默,村子以前差不多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很穷。能有今天,和方家是脱不了关系的。 方醒的爷爷实际年龄还没有老校长、村长他们大,却先一步走了。 而方醒的父母,在方醒很小的时候就出了事故。说起来,方醒还挺可怜的,但人家依旧不忘照顾村民,努力造福乡邻。 也正是这样,大家对给方醒的爷爷建功德碑没有丝毫抵触,反而很积极。 老校长想了想,又说道:“我看他修建私人博物馆,可不仅仅是为了保管那些传家宝,应该是有深意的。” “有什么深意?”其他人一愣。 “你们想想,他回家乡后都干了什么?”老校长提示。 大家认真想,方醒回家乡这一年多,劝大家从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改成多样性,比如发展水果种植等,还帮忙联络了外面的收购商。 还有就是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村里的卫生等。 原本,村里的好多地方都有废弃的塑料袋等,方醒回来后,立即重视起来,自己掏钱请村民将那些垃圾收集起来,统一处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