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明已经开国两百多年了,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这是事实,李总兵承认吧?” “嗯。”李成梁点点头。但这一点,直至上次兵败才让他意识到。 “若非张先生十年励精图治改革,大明这时候恐怕要苟延残喘了,甚至会走向灭亡。辽东是大明的一个缩影,大明的问题辽东都有,而且更为突出。政治腐化,经济疲软,军事与蒙古族、女真族相比也已经越来越不占优了。” “臣已经感觉到了。” “所以,朕坐镇辽东,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收服蒙古、女真各部,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推进辽东的改革,若依然故步自封,以为大明天下第一,而不知改变,迟早会被人超越。” “是这个道理。臣最近加紧练兵,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 “很好,朕很欣慰。” “如果陛下之前说努尔哈赤会对辽东乃至整个大明不利,臣一点都不信,但现在信了。”李成梁心悦诚服地道,“只可惜陛下用心良苦,之前臣没能领会,反而心里怄着气。” “现在领会了也不迟。” “这全仰赖陛下领导有方。” “也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李总兵镇守辽东多年,被誉为辽东定海神针,也着实功不可没。” “过奖,不瞒陛下说,原来听到这个称誉时还有点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真的就是定海神针,但其实臣远远没有这个能耐,最多有人来侵犯,臣能将他们赶走而已,并不能有效控制。” “如果朕不推行新的民族政策,从而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其实有李总兵镇守辽东已经够了。” “不够,不够,现在想来真不够。”李成梁连连摇头,“陛下刚也说了,大明在走下坡路,而蒙古、女真族各部在走上坡路,此消彼长,终究不够。” “李总兵能悟出这些,朕很欣慰啊!” “臣身为辽东总兵,原本就应该意识到的,是臣一直盲目自大,所以被蒙蔽双眼,这是臣的罪过。” “罪过也谈不上,朕刚也说了,这是整个大明的问题,不是李总兵一个人有这种观念,去京城问问,十个人里有七八个认为大明天下第一呢,这不能怪李总兵,意识到了改变就是。” “臣一定会改。” “确实,许多观念需要改过来啊!”朱翊镠感慨地道,“不然,我大明非但不是天下第一,将来还会受到外国势力的挑衅、攻击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