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目标故意定得高一些,怕有人“不识时务”捐不了他理想中的那么多。 多总比少强。 万一真的富裕,辽东这边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就当改革经费。 反正他是让陈炬派人去京城取,实打实地准备拿出十万两银。 而李成梁也很识趣,捐出五万两。 这就说是三十万的一半,再募资十五万应该问题不大。 像山东衍圣公、鲁王、德王、衡王四大家族,反正话已经传出去了,他这皇帝捐了十万,李成梁这个总兵捐了五万,就看他们的了。 倘若每人识趣地捐出五万,那就很富裕了,可朱翊镠不敢保证,毕竟登基即位以来,的确没有给那些人带来任何看得见的好处。 但朱翊镠只承认暂时看不见,并不代表未来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好处,比如放开了诸多限制,允许生产,允许参加科举,允许步入仕途等等——只是暂时还看不见好处而已。 并不是朱翊镠没有给他们机会,而是那些王公勋贵还活在过去,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似的。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青蛙都已经麻木了不知道跳。 反正他已经想好了,无论那几个大咖是否捐赠出他心中预想的数目,届时从辽东回去都要路过山东,去那几个大咖家坐坐,喝喝茶。 一来考察当地民风,二来看看当地的政策落实情况。 京城里的改革他能切身感受到,但其它地方只能从奏疏中得知,难免会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入。 毕竟通常情况下,这世上的人与事都没有想象中的好。 再说募捐这种事儿只是倡导,也不能指名道姓某某某就得给多少。 李成梁是识趣,朱翊镠眼下又在他身边,不掏钱怎么办? 山东那边就不一样,像衍圣公,朱翊镠早就听说不是什么好玩意儿。有钱挣时,他屁颠屁颠的;可让他往外掏钱时,无异于虎口拔牙。 一千多年几十代人的发展,早已经将孔圣人的门风遗失殆尽。 尤其是大明王朝,将衍圣公推到如此高的地位,他们早就飘了。 ……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