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中外文明交流,也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 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例如,性坚质细的海外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进入中国,使中国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陶瓷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风格;又吸收***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等)和新纹样,还有景泰蓝的发展也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等等。 反正好处多多亦是事实。 而且后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各个国家只有相互学习交流,才能取得长久的进步,才不至于落后挨打。 这是朱翊镠决定出使他国的动机。 简单地说就是要推行外交。 其实,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理念上又有所不同。 明太祖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 明廷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和平外交模式,影响有明近三百年。 但“不征”只是明廷对内设定的最优外交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武力。 明廷的目的在于以武力为后盾,力争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 而具体交往模式的选取,又与交往对象在明朝外交层级中的位置有关。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锐意沟通域外国家。在郑和之前,他派遣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里(又称古里佛)、满剌加(当时尚未建国),又于永乐二年(1404年)出使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在郑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发动了南征安南(越南古称),将之纳入明王朝版图。 “郡县安南”之后,明朝从陆路近可制占城,远可控满剌加,为郑和后续的下西洋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西洋朝贡体系得以顺利建立和巩固。 但随着大明王朝国力的衰退,外交规模日渐式微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外交理念与西方国家又大大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结果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以后来历史的发展为鉴为依据,西方那种倾向于侵占、扩张、积累式的外交,或者说“野蛮”式的外交,似乎比大明所谓的“不征”要更胜一筹。毕竟后来的落后挨打是事实,而落后挨打之后再反省去学习,相当于绕了一个大弯子。 朱翊镠深知历史的走向,当然不会继续海禁乃至闭关锁国,对外界一无所知,想着一定要积极地推行外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