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一场大火-《不负大明不负卿》
第(1/3)页
因为有人润色,如同讣告一样,祭文写得也是相当煽情。
从童德平自小辛苦读书开始,写到哪一年中举人,哪一年中进士,再写到哪一年担任什么官职……
其中就有这样写道:
“……童德平公列籍二十余年,不逢迎、不谗谄、不唯上,宦海生涯之中有正声、有廉节、有操守……”
“……童德平公两袖清风,举家生计本就举步维艰,又因害怕京察,遂借三尺白绫,断然了却残生……”
“……童德平公之为人,阳仇而阴德,此乃大智;公之行世,迹愚而事巧,此乃大巧;公之为官,言拙而行方,此乃大忠……”
“……然公之品格,不为官场所容,历历二十春秋,竟只得六品主事而终,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本是静默之臣,顿作悬梁之鬼……”
“……”
司仪摇头晃脑,感情充沛,念着念着竟自哽咽起来。
念完更是声泪俱下。
在场众人也莫不为之动容。
忽然人群中有了一片小小的骚动,间或听到有人议论:
“倘若童主事泉下有知,得知今日之盛况,不知是悲是喜?”
然后是几声叹息。
再然后又听到有人议论:
“童主事若非被逼无路,又怎会想不开竟一死了之呢?”
情绪所至,这时候也不知是谁,恼羞成怒地高喊了一声:
“童主事之死,到底是谁之过?谁之罪?难道不该追问清楚吗?”
立即有人接道:
“是,我辈朝廷命官,忠心为国,最后岂能落得如此下场?”
“对,倘若就这样死了,而不警以为戒,那我们这些人日后都有可能成为涸辙之鱼、砧上之肉。”
这话已经很明显有指向性了。
本来祭文中就写到了因为童德平“害怕京察”,再加上前来祭吊的官员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的气。
如此一来都被撩拨得怒气冲冲,很快就像炸开了锅。
有人声嘶力竭。
有人捶胸顿足。
有人直指京察惹的祸。
场面几近失控。
……
“不好了,着火了!”
忽然,也不知是谁,竟杀猪似的大喊一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