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东王-《汉末苍天》


    第(2/3)页

    开渠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秦以来,水利便没有被忽视过,便是东汉一朝,官府已经在河东组织过数次开渠。

    但由于黄河、汾河改道或是山洪水灾,泥土渠不耐冲击的因素,大多数水渠已经废弃或垮掉,基本上目前河东郡的水利状况仍然不是太好,尤其是盐池一带,四面环山,山上多有河流,更是难以疏导。

    对于开渠一事,姬平亲自带着数十个精通水利的官员和长者,这些人在雒阳撤退时曾协助搭建浮桥,撤退时姬平便让袁基将他们全部带上,此时却派上了大用场。

    如今河东郡南部除却黄河外,最大的两条河流是汾河和涑水河,真正要开渠覆盖大面积农田,工程将极为浩大。

    所以姬平打算一步步来,先从盐池一带开始,修一条长渠,分流涑水河的水势,同时收拢安邑东面中条山上各处水流,引向西流。

    他们从绛邑一带的涑水河源头开始勘测,历时一个半月,经闻喜、安邑、司盐城、解县和蒲坂,根据前人历代修建的废渠,因地制宜,先绘制了开渠图,该渠被姬平取名永丰渠,寓意为造福百姓,带来年年丰收。

    规划的永丰渠从安邑东北部的涑水河开始,经过安邑、司盐城、解县、汇入蒲坂的伍姓湖,最后流入黄河,全长一百二十多里。

    姬平的想法是,永丰渠一旦修通,不但可以防范涑水河爆发洪涝,侵害各县村庄、农田和盐池,还可灌溉几个县境的农田,又能运输盐池所产之盐进入关凉地区,大大减少一直以来绕道群山运盐的成本,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

    对于永丰渠,无论卢植还是袁基、崔钧,都极为赞成,随即在收麦、种秋之后,各县全面发动了百姓分段修建永丰渠,连同那一万六千多屯民劳力,参与者多达十万人。

    这是与百姓有利的工程,尤其是永丰渠一旦修通,原本的许多贫瘠旱地,都将变为可灌溉良田,对于百姓是天大的益处。

    姬平令各县、乡的县令丞、三老和亭长,以及史阿的暗影司,将宣传工作做到位,向百姓讲述开渠的愿景,而非是一味强迫的服力役。

    这种新的方式,令百姓积极性大涨。也乐于一道参与建渠,同时姬平的名望也涨了不少。没有落下扰民的恶名。

    而在修渠、开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姬平使用了水泥。

    后世的水泥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种类也繁多,姬平虽然不知道任何一种水泥的制法,但他知道最简单的烧水泥和烧石灰的差别,就是在烧制石灰的过程中加上一定比例的粘土,就能烧制水泥。

    石灰在这个时期早就有了,毕岚尚方监中便有不少人通晓烧石灰的办法,民间也有很多灰窑,姬平便让他们去研究尝试粘土的比例,多番尝试。总算烧制出了水泥。

    刚开始,水泥烧制量少,但开渠挖渠也需要时间,倒也来得及,反倒是驻守河东各个渡口的关羽、徐晃、荀棐和段谨等将领,听到水泥一事,立时想到了军事工事。

    考虑到他们镇守边防的压力,姬平便拍了尚方监几个宦官,前去本地组织民间工匠参与烧制。供他们使用。

    第五个政令就是建设学堂了,姬平令卢植派官员督建,从郡治安邑开始,到各县、乡。确保每地建设一座学堂。

    与此同时,姬平在安邑开始建设一座大型的藏书院,他从皇宫里搬运出的典籍和各类图书都要存放在此。到时候藏书恐怕比如今的关中长安皇宫还要丰富。

    他相信,只凭着这一座藏书院。便能吸引天下好学之士前来此地,到时候他招揽人才也是近水楼台而已。

    卢植这人最是好学。对此极为热心,发动县乡百姓积极参与,数十座学堂不到两个月就初步建成了,只余下藏书院还在建设。

    各项工程一开启,姬平才明白了花钱如流水的概念,他收缴的一百八十万钱和八十万石粮飞速消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