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时间的味道-《文艺生活》


    第(2/3)页

    这改变了大家对国产纪录片的看法,宏大的叙事,细微的人生,纪录片也可以这么细致入微,精致玲珑。

    最后,他们认为姗姗文化太奢侈了,不过看到总策划和总监制也就释然了。

    慕姗姗是总策划,林晓玲是总监制,这两人在纪录片的圈子里有一定的名气。

    慕姗姗早年在纽约拍过一部反映华人生活的纪录片,林晓玲也是靠拍纪录片起家的,还拿过纪录片的奖项。

    关键是人家不差钱,姗姗文化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名气很大。

    《华国之声》每年上亿的广告收入,还有长盛不衰的《姗姗访谈录》,以及旗下的音乐公司,公司的总资产高达一亿五千万。

    尤其是和京城电视台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后,借助京城电视台的播出平台,姗姗文化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所以,慕姗姗和林晓玲拿出五百万拍一部纪录片也没什么稀奇。

    再说,这部片子拍的确实有水准,至少为国产纪录片提供了新思路。

    圈子内的讨论很难影响到普通的观众,毕竟纪录片在国内不受重视,当然不是说一点反响没有,只是不够集中,没有爆发。

    林子轩知道想让《舌尖上的华国》走红,通过网络传播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他不可能即刻在网上提供视频资源的下载,这和影碟的销售将产生直接的冲突。

    只有等到正版影碟销售一段时间,才能在网上发布资源。

    还有个办法,让好梦公司的演员集体推荐这部纪录片,也能起到效果,这是影视剧的宣传套路,不一定适用于纪录片。

    林子轩觉得纪录片不适合炒作,它需要的是时间上的沉淀。

    在国外,一部纪录片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摄影师为了捕捉到一个精彩的镜头会等上一两个月。

    纪录的不仅是画面,还有时间。

    这是一份需要耐心的工作,真正的沉浸下来,技术和内容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其中传达出的精神内涵。

    《舌尖上的华国》既有技术又有内容,还带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好的东西总会有它自身的价值,炒作会显得浮躁,或许能吸引广告商,走上商业化的成功模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