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礼部为何会花费如此之巨?” 其他参与内阁会议的臣子听到“教育支出”后,都忍不住站了起来。 礼部尚书陆瑜也被人关注着。 依照惯例,礼部的每年支出,大多花费在培训新进官员、招待各国使节上面,各地方郡学、县学等等,却是比不上这两种。 毕竟前两者都算国家大事,一个代表了人才一个代表了颜面。 地方上,能读书的人本就占比较小,入学校读书的,基本上也是自己承担生活开支,那些教师工资和三好学生补助,由中央跟地方财政分别承包。 如此,摊到礼部的具体金额,其实是不多的。 这些年最大的教育类开支,也就是皇帝一意孤行重新捧出来的“社学”。 作为大明最基础的教育组织,社学是以“乡”为单位的,建设数量自然不用多提。 可就今年的预计支出看来,貌似不仅仅要有社学了? 朱见济轻咳一声,打断了他们的大惊小怪。 以他的后发优势眼光看来,每年的国家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占很可观的一部分,不是很正常吗? 他早就想对大明的教育行业进行改革了,也就是前些年钱不够用,才一直慢吞吞的弄一些社学,没有全方位的普及开去。 元年下半年,朝廷开了海禁,允许民间出海经商,虽然还是没摆脱“国营”的影子,但好歹是挣到了不少钱。 以后想来会更多。 有了关税收入补血,朱见济就可以在乾圣二年做点他想做的事了。 “这是朕的意思,几位卿家都只是顺朕的心意办事罢了。” 他挥手让人都坐好,自己提着腰带正色说道,“国之大计,在于教育!” “传承之事,不可轻忽!” “这也是当年太祖立国,便在大明之内广设郡县之学的本意!” 反正朱见济的意思就是祖宗的意思,他说这话着实是理直气壮。 “可是朕着人去地方考察,再看了最近两次科举录取的举子身份,真是不由心痛!” 历史的发展规律真的是可怕。 一些很好的制度,总是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破坏扭曲,逐渐的失去其本意。 正如卫所制, 也如大明的教育体制。 朱见济国家的军政方面慢慢稳定下来后,就将多余的精力放到了其他方面。 像教育这种百年国计,更是不会被他忽略过去。 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大明朝在地方上的学校,已经因为各种问题陷入一个尴尬的地步,基本沦为了有钱人的镀金之处,混文凭的地方。 教师力量不足,招收的学生质量不行,以至于能在会试中大放光彩的举子,大多来自于专门的学堂,学子拜了各种大儒为师,享受一对一指导,方得出身。 受官方教育出人头地的,反而稀少。 特别是国子监这种国家最高学府,学风败坏,二代横行,还出现过不服管教的勋贵子弟追打老师,欺凌同学的例子。 幸好朱见济此前从学校中抽调学生去地方充任吏员,喜欢从被他整顿了一番的社学里面找,不然就这种素质,估计就是去地方给人当“父母官”的。 对于这种混乱教育混乱现象,皇帝自然大怒。 在有钱有权的情况下,便决心整顿一番大明的教育体系。 而且现在也的确有一定的基础,并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 就像朱见济此前在咸阳宫那边开设的皇家版“技术工人小学”,专门招收来的职工子弟也读了几年书,应该放出去溜溜了。 毕竟人数越来越多,孩子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一个比一个能长,咸阳宫还有点遭不住他们。 那地方以后还要给朱见济太子住的呢! 随着给匠户封官赐爵等事例的出现,一些人也慢慢转变思想,想通过这条路子来实现阶级转变。 毕竟读书科举的限制太大了,完全满足不了底下人向上爬的需求。 朱见济也需要更多有素质的工匠来为大明制造更坚硬持久的马车,拉着全国的人狂奔跑向更好的时代。 于是大明需要专业的“工科院校”。 朱见济觉得这个东西可以跟着普通的素质教育一块搞起来。 反正以朱见济的计划和大明的体量,不怕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岗位消化! “西南改土归流一事虽然快要收尾了,可还是很缺乏人才的!”他又指出新的问题。 不论是管理层面还是按照王越此前提出的,在西南原本蛮夷占据之地推广儒学,普及汉化等社会改造计划,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来辅助办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