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 崇祯大旱-《大清巨鳄》


    第(2/3)页

    “郑经理客气,是咱们心情太过急迫。”松鹤年连忙笑道:“仅仅一月时间,诸位就能赶到肥城,已经超乎咱们想象了。”

    两人客套了几句,松鹤年才笑道:“在下沿途搭建了两个长棚以供诸位歇脚,郑经理请——。”

    “难为宋议长想的如此周到。”郑福寿说着转身吩咐道:“大家都歇息一下。”

    走进长棚落座,奉上茶水之后,松鹤年轻叹了一声,道:“北方素有‘瑞雪兆丰年’之说,一是瑞雪为开春积累了足够的水分,二是瑞雪为地里的庄稼保温,三是严寒能杀死一部分害虫。

    但去年北方大部分地区却都是暖冬,别说下雪了,连雨水都甚少,开春之后更是滴雨未下,县令以及一众士绅都去求雨了。”

    大旱求雨一点不稀奇,通常遭遇大旱地方父母官以及士绅百姓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求雨活动,不论南北皆是如此,郑福寿听的一笑,“今年只怕求不来雨........。”

    “今年?”松鹤年心里一沉,“难不成旱情还会持续一年?”

    郑福寿左右看了看,松鹤年连忙挥手将身边的几人都屏退下去,这次压低声音道:“果真还会持续干旱一年?”

    “肥城示范区以宋家为主,我也不瞒宋议长。”郑福寿压低声音道:“元奇和朝廷联手大张旗鼓的进行移民、兴办工厂、兴修水利、铁路、公路等基建工程,针对的都是北方这场罕见的大旱。”

    罕见的大旱?松鹤年惊愕的道:“连续大旱?”

    郑福寿道:“崇祯大旱,宋议长可曾知道?”

    崇祯大旱?前明崇祯皇帝时期?松鹤年缓缓摇了摇头,崇祯距离如今已经二百余年,他平素里也不钻研史学,哪里会知道。

    “崇祯大旱持续七年之久,南北二十三省遭灾,北方各省最为严重。”郑福寿轻声道:“此次旱情可能不会逊于崇祯大旱,所以元奇和朝廷才会如此大动干戈。”说到这里,他轻笑道:“宋议长眼光长远,气魄过人,以十万元代价争的这示范区落在肥城,既是宋家之福,也是肥城之福。”

    松鹤年被这一番话惊的半晌说不出话来,持续七年的大旱!果真如此,花费十万之巨争的这示范区可就真是前值万值了!

    郑福寿说完这番话便啜茶不语,他说这番话自然不是无的放矢,无意义的显摆,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肥城示范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也需要一年的时间,不能让宋家急功近利影响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

    对于崇祯大旱,松鹤年并不知道,不过要调查是否确有崇祯大旱却难不住他,身为济南大学的毕业生,他有着寻常地方士绅难以比拟的人脉和资源,回到县城他就接连发了几封电报进行询问。

    第三天,他就收到了回电,崇祯大旱,确有其事,从1637年持续到1643年,从华北、西北扩大到皖、苏,旱情之重,亘古未有,山西汾水、漳河均枯竭,直隶九河俱干,白洋淀涸,北方各省大面积淀竭、河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