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六章 变相圈地-《大清巨鳄》
第(3/3)页
“这家混凝土制品厂我原本是想开在肥城的,但肥城没有铁路。”宋鹤年缓声道:“这次元奇赈灾,必然会有以工代赈工程,铁路或许不易争取,但公路却是要争取的,听闻上海正在修建至江宁和杭州的公路.......。”
“公路?”洪仁寿转过身来狐疑的看了他一眼。
“听说过汽车没有?”宋鹤年道:“一种会取代铁路火车的新型陆地交通工具,我在上海的同学来信提及过,听闻元奇有意在山东以工代赈修建公路,肥城要想发展工业,必须交通方便。”
到肥城招募工人的不只是宋家的混凝土制品厂,大量的厂矿企业接踵而来——山东矿业公司的胶东金业公司、淄博煤矿(淄川、博山煤矿)、黑旺铁矿、淄博钢铁厂、鲁中水泥厂、山东铁道公司、机床厂.......各种各样的厂矿多达三十多家,大多都是新建的。
这些厂矿招收的工人十人数十人上百人不等,工薪待遇都是大清规定的最低标准,尽管如此,闻讯而来报名的灾民还是排成了长队,能进厂矿做工人,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最低每月五元的工薪根本不是种地可以比的,更何况是连饭都吃不饱的灾民。
厂矿筛选完之后又是以工代赈的工程队招募民工,修路、架桥,修引水渠,整治河道,建筑公司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工程队可着劲的挑人,短短不过六七天时间就挑选了四千多精壮劳力。
如此大规模的招工,肥城的百姓是欢天喜地,士绅们却是闷闷不乐,移民还是拖家带口,扶老携幼,举家迁移,这些个工程队却只要精壮劳力,这以后的田地难不成都靠老弱妇孺来耕种?
身为县令的洪仁寿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输出的劳力越多,赈灾的压力就越小,因为这些劳力都是有工薪的,最低工薪也是每月五块银元,这就意味着有四五千户无须赈济。
身为县咨议局议长的宋鹤年却是高兴不起来,每天都要接待来访的士绅,精壮劳力的大量流失对于当地的农业会造成沉重的打击,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们自然是心有不满。
接受过新式教育,毕业于济南大学的宋鹤年心里明镜似的,大清正在元奇的大力推动下快速的向工业社会过渡,相比起欧洲各工业强国的圈地运动,元奇采取的这种方式已经是十分温和了。
大量的农民向工人转化,这是大势所趋!一场旱灾,仅是山东就突然冒出了数量不少的厂矿企业,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也正是洞悉了这一点,他才决定让宋家借此机会开办工厂,农业的衰落,已是不可逆转!
不过,对于这些顽固守旧的士绅,他也只能是敷衍,让他们不要太过担心,待的灾荒过去,待的工程完工,劳力自然也就会回转家乡,毕竟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工程队招工不是移民不是厂矿企业。
宋鹤年看的明白,不愿意说,但有人却是按捺不住,临近年关《天津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警惕元奇正在大清实施变相的圈地运动》,文章径直指责元奇打着赈灾的名义,从各州县大量招募民工,乃是变相的圈地运动,目的是将大量的农民转变成工人。
这篇文章一经刊出就在天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元奇如今正在大规模的赈济北方各省灾民,突然有人公然指责,岂能不引起关注,北方各省大小报纸纷纷进行转载,很快就引的朝野上下密切关注。
本就对此不满的地方士绅见这情形,或是赤膊上阵或是请人捉刀纷纷撰文进行指责和攻讦,一时间北方各省舆论铺天盖地一面倒的指责元奇。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