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智用奴臣策毒计 疯心狂态伤天理-《五龙镇传奇》


    第(1/3)页

    话说张将军,不得不从头说起。咸丰皇帝死后,曾国藩是满清皇室,赋予大权的第一个汉族人,他越来越成为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同时,慈禧太后认定曾国藩、是一位撑得起朝中大事的人才,她必须把握这样有才干、有智慧、而有主见的辅助大臣扶国兴邦。

    曾国藩是湖南湘县人,至慈禧太后认定他后,他也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私下征集很多心腹死党。在江湖中招选一些武林高手、绿林壮士。名誉上是保朝捍国,暗地却是给自己加大势力。这样手头握有实力后,太后才更借助于他。同时,他也就长期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权威。

    曾国藩善攻于心计,抓住对方的是家庭背景,掌握别人的弱点,这样去动摇他们的思想,使其自愿投入朝廷军营。

    于是,曾国藩就在邻省河南武术之乡、沧州县一带,和嵩山少林寺等、地带。张贴公告,招兵精选,并打有护京特种官兵的旗号,享受高等俸禄待遇。

    曾国藩很清楚,商讨朝中政策,太后要他发表意见,虽然是恩宠于自己。倘若调动兵马大军,最终决策仍需太后说了算。所以,主动权和实力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这也是曾国藩广招精英壮士,变为自己的私自部下,作为霸权筹码的主要思想。

    招兵告示张贴后,张帮的父母知道这件事了,认为自己的儿子,很适合参加这次招兵条件,就去少林寺叫回自己的儿子。张帮在少林寺苦练了十年武功,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中每一技练成后在江湖上都是一绝。

    少林寺收弟子是要条件的,首先确定真实身份,再就是思想道德,两者缺一不可。随之是选择不超过五项绝技,因为学得多不如学得少,学得少、不如学的好。人一生的经历是有限度的,要将少林寺所有绝学练完练好,是谁都做不到的。

    张帮入寺后,选择其中抗击打的‘金钟罩’、‘铁布衫’,这两种功夫大同小异,只是身体抗击部位略有区别,还有在意念内功时,体内部位的运气法也有些不一样。这两种功夫,练到人体极限后,可称‘护体神功’。

    再就是以攻击为主的‘大力金刚’掌,大力金刚掌虽说是至刚至阳的功夫。其实必须要内外兼修,才能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功法动作开阔大方、力道刚猛。出击时气势逼人,有两军交战勇者必胜的霸气。力贯全身、意到掌根,发声吐气、以气助力,声势可压倒一切。练成后,开碑裂石不是难事,掌碎牛头马脑不在话下。

    张帮个子比一般人高大,体力雄厚,器械之中就选择了大刀。刀法虽然也是在‘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之内,但刀大量沉,并不适应每一个人所练兵器。刀法又是从拳脚技击动作中化裁而出。又融合了内功的‘升降沉浮’为根本。所以张帮的刀法也是独树一帜。少林七十二绝技的最后一技,则是人人都不在乎的‘泅水功’。

    张帮的选择很有特点,有防身护身的、攻击性的、在水里能逃生的。这些绝学很全面,攻有‘大力金刚掌’和‘大刀’,防有‘金钟罩’与‘铁布衫’,到水中亦能生存的‘泅水功’。

    张帮家里很穷,父亲张义木、母亲李文英都很老实,但并不愚蠢。他没有念过多少书,不是他不想念书,是因为家里缺钱少粮、又缺劳动力,十岁不到就与父母下地干活。尽管天天辛勤劳动,在一年之中还有断口绝粮的时候。为什么?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不用详细作解。

    张帮渐渐长大后,张义木与李文英夫妻俩,都把希望寄托在张帮身上。

    于是,张义木与妻子商量,将儿子送往少林寺练功习武。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个有武学绝技的人才,也是很有出息的,要考个文官是很不容易,不只是具备本身的聪明才智,没有钱上学最为关键。只能从武,而少林寺提倡以慈悲为怀,不会收多少费用。

    次日,方丈圆真大师刚从寺门出来,迎面就来了两乡民,就是张义木夫妇二人,另还带着一个小男孩。张义木夫妇见方丈走到山门前,两人立即双双跪在方丈跟前,二话没说就连连磕头。

    圆真方丈不知何故,急忙扶起夫妻俩,问起为何下跪。夫妇俩以哀求的状态说:“望方丈大师行行好,看我这儿子体格还好,幼小都爱舞刀弄棒。若方丈收他为徒弟,想必能练好一身武功?”说着将小男孩推向方丈面前,要孩子也给方丈大师跪下。并说明为什么求大师收留儿子练功习武。这个小男孩就叫张帮。

    圆真大师却连连摇头道:“施主,不是每一个孩子学武都有出头之日,关键在于勤练勤钻,就是学好武功后,不用于正道上,反而害人害己。”

    张义木夫妇苦苦哀求道:“方丈大师,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穷人,安分守己是我们的本分。我们人穷无本事,生活十分困难,就是有正义感,却自身难保,也没有能力帮助别人啊。”

    圆真大师见夫妇俩,还谈到正义感,这是一般百姓都意识不到的,话中确实有些道理。又将张帮打量了一阵,觉得这孩子骨骼粗壮,举手投足与众不凡,是个练功习武的好苗子。加之张义木夫妇一再请求,把希望都托在这孩子身上,也是他夫妻俩一个最大愿望。这样圆真大师就答应下来,同意张帮为俗家弟子。

    正所谓三年功夫小成、十年功夫大成。时间过得飞快,一去就差不多十年过去。张帮的确练就了一身惊人的武功。十年前,张义木夫妇带着儿子,苦苦央求圆真方丈收张帮为徒。十年后的今天,张帮的父母又来到了少林寺,求主持方丈,允许张帮出寺。

    说是夫妇俩体弱多病,张义木本人腰腿活动受阻,很多农活都干不了,要儿子张帮回家帮助父母干活。

    当然,出少林寺要比进少林寺容易许多。像这样的情况,圆真方丈只能满足张帮父母的要求,同意张帮回家帮助双亲。

    张帮临出少林寺时,方丈对张帮道:“你要永远记住自己是少林寺弟子,在寺整整苦修十年,每天都在学武德及武术的含义,练功习武是一种修炼,是一种精神。有你这一身所学,能把握机遇,用得恰当,一定大有作为。但切忌,做人当以善为本。”

    张帮回答道:“多谢方丈的栽培与教诲,这些年既学武又学文。天天就是学的习武‘先学德’以‘善’为本。这些话,已牢记于心了。”

    现在的张帮身材高大魁梧。除了他的鼻尖有些勾而外。另外他从小干活作事,主要善于用左手,如吃饭拿筷子、和干其它较粗重的活,都以左手为主。所以在少林寺练大刀时,也是习惯用左手。

    张帮在未进少林寺之前,他的声音并不沙哑,后来因为在练功过程中,发声吐气、以声助力。这样的喊叫,时间一长,就影响了声带,声音也变得沙哑起来。张帮这种嘶哑的声音,已成为慢性声带痹症,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些都是张帮身上的重要特征。刘五也是牢记他这些,将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真正的仇人。

    张帮当年自己选择的几门少林绝技,基本上都已练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泅水功也有很深的造诣,大力金刚掌也练至七成功力。

    由于张帮是幼儿学武,当时又处于家境贫困,他没有理由荒废时光,勤学苦练是他的根本,加上本身就有着不俗的天赋。在百数个少林弟子中,也难选出一个这样优越条件的人才。在当今的武林中,虽然说不上是顶尖中的顶尖,但完全能排得上顶尖高手。

    还有,张帮在少林寺十年之久,结识的师兄弟甚多,有的还结为拜把兄弟。在他出寺下山时,众师兄弟送别甚远。师兄弟们在一起,十年的深厚交情、十年的艰苦磨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互相鼓励,有困难一起度过,互相帮助。生病了互相关心,体贴照顾。像这样的交情,已深入血脉,是怎么也不易割舍的。

    张帮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父母亲自来少林寺接他回家,并说是照顾父母,帮帮父母的农活,他一点也没有怨言。知道孝顺父母是理所当然之事。离开寺院时,师兄弟们的分离相送,个个挥泪而别。

    出了少林寺、走出少室山回到家里,才知道父母叫他回家帮助家里干农活,纯属是个谎言。张帮埋怨父母,不该用这种方式骗自己和方丈大师。佛经里面有一句话:骗别人就等于是骗自己。这句话虽然非常简单,却很少人做到。他认为圆真方丈是位得道高僧,采取这种方式蒙骗他,辜负了他的一片善心。但这边又是自己的父母,只能将这件事藏在心头。

    张帮的父母知道儿子埋怨他(她)们,张义木无奈的解释道:“帮儿啊,不用这种方式、主持方丈愿意放你下山吗?不用这种方式、你肯回家吗?你又不是剃度弟子,不可能一直待在少林寺到老吧?当初为什么只允你为俗家弟子?俗家弟子迟早要还俗,学了本事应该要为自己谋条生路吧?”

    张帮认为父亲说的话不无道理。今非昔比,自己快二十岁了,必须为将来作个好的打算。但学了一身武功,又能用在哪个方面呢?

    正在张帮处于困惑之中,母亲李文英接着道:“帮儿啊,如今你学好一身少林绝招,要用在哪个方面,我与你爹考虑已久。给别人做保镖、开武馆,以及去给富家子弟做私人武师,或者管家护院,这些都不理想。近日传来好消息,”李文英说到这儿就不说了,她怕儿子不愿去当兵,军营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过,再说要在军营混个一官半职也是非常不容易。

    这时,张帮听了母亲的说话,到了关键时候,又不将话说完,心里有些着急。父亲张义木又才说道:“这年头去参军报国,据说是护京特种兵,专门保卫北京城的,需招精锐壮士”

    父亲此言一出,张帮眼前一亮,他回答道:“爹、娘,参军好啊!我的功夫就是要上战场,才能施展得出来。”大出预料,父母原本认为儿子绝不同意去参军,张帮很兴奋的说道:“如果我在军营里能出人头地,一定要爹娘过上好日子。还有报答圆真方丈、十年来对我的诚心教导”

    两天后,张帮到了当地基层政府相关处报名,这批兵的录用要求有些高。对于曾国藩来说,他是以朝廷名义招兵,只需要精干壮士,以精而少,不是以广而多。本次招兵参与报名的,在张帮附近的几个乡镇,有一百多名,随后又经主要负责人进行挑选。

    张帮听说这次招兵很特别,知道自己的素质一定合符条件,更是兴奋不已。选兵负责人见到张帮身材高大,气宇不凡,一看便知,定有一身武功。于是就在张帮的名单上画一个圈。再次一点的就在名单上打勾。

    这次一百多人中,只留下了十八人,张帮自然就被选上了。

    张帮来到京城的军营后,作为一个新兵、无名小卒,就被上司呼来唤去,他觉得很乏味。开始来说,没有看出参军的好处在哪里,也没有给以什么特别的方式,只是与其他普通兵种一样训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