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两人成亲后,生了一女一子。 女儿在家中排行第六,今年十四五岁,尚未婚配。 “……成国公也还不错,夫人虽然不是世家,却也是一地望族。” 永承帝兀自琢磨着,将京中那几个勉强上得了台面的勋贵人家的女儿都过滤了一遍。 看看这个,盘算盘算那家,他始终下不定决心。 唉,有权有势,对先帝也足够忠心,唯恨不是世家啊。 永承帝颓然的坐到榻上,不禁有些心烦意乱。 “陛下,冯中书令来了!” 就在永承帝又开始迁怒“何太后”的时候,小内侍跑来回禀。 “冯师傅来了?” 永承帝眼睛一亮,对啊,他还有冯师傅。 冯中书令,也就是永承帝口中的冯师傅,名冯寿。 他是先帝留给永承帝的三大辅臣之一,亦是先帝最信任、最器重的人。 当年起兵的时候,冯寿就是军师,学识渊博,善于谋断。 冯寿出身世家,却因为某些原因而与家族决裂,成为了豪门弃子。 沦落江湖,成为草莽。 他吃了许多苦,更是几经生死,他对家族,乃至整个世家阶层都充满怨恨。 先帝当年还没有起兵,作为领兵的副将,浇灭山寨的时候,遇到了愤世嫉俗、一身反骨的冯寿。 随后天下大乱,群雄四起。 冯寿便积极的劝说先帝“谋大事”。 当然,也就是造反啦! 先帝会起兵,确实有他自己的野心,但冯寿的撺掇、谋划,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先帝南征北战的时候,冯寿更是献计献策,运筹帷幄。 说他是先帝麾下的头号功臣,一群牛皮哄哄、谁也不服谁的开国武勋们,却没有半点不服气。 这位冯寿先生着实是个奇人。 大渊朝建立后,冯寿并没有谋权夺利,接受先帝的高官厚禄,而是一门心思的做起了学问。 先帝觉得浪费人才,可又不想违逆的好友兼造反小伙伴的心意。 正巧没多久,谢贵妃生下了大皇子。 先帝便请冯寿来做皇子老师。 后来又有了二皇子赵圭,先帝因为何氏不待见这个亲儿子,本不愿让他跟着冯寿读书。 但冯寿虽然总把讨厌世家的陈规烂矩挂在嘴上,但他骨子里却最讲规矩。 赵圭虽然不是长子,但他是皇后嫡子啊,是真正的皇位继承人。 且当年赵、何两家结盟,也是冯寿在中间牵线搭桥,并且极力劝说先帝。 冯寿对先帝的忠诚毋庸置疑,但他并没有因为效忠先帝就仇视何皇后。 相反,看到何皇后被先帝打压,冯寿还有些同情,并暗中提供些许帮助。 ……几个原因之下,冯寿竭心尽力的教导赵圭。 永承帝赵圭呢,因为先帝的偏心与冷漠,对于父爱格外渴求。 冯寿虽然不能代替父亲,但也给了孩童时期的赵圭男性长辈的关爱。 两人名为师徒,感情却更加深厚。 所以后来,冯寿知道是何皇后顺水推舟害死了先帝,他也没有针对、报复。 他甚至劝着重病垂危的先帝立赵圭为太子。 当然,那时的何皇后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先帝不答应也不会影响大局。 但,能够让先帝开口,更加名正言顺。 永承帝登基后,更不会遭受非议与污蔑。 冯寿作为先帝的铁杆谋臣,能够为永承帝做到这个份儿上,实属不易! 另外,他还在先帝病床前发誓,一定会好好辅佐太子,不让赵氏江山在他手里断绝。 就这样,当了十来年闲散白丁的冯寿,被先帝封为中书令,与王源、赵烁一起辅佐新君。 冯寿估计是三大辅臣中,唯一一个愿意让永承帝尽快亲政的人。 也是唯一一个不掺杂个人利益、家族荣耀,而一门心思为永承帝考虑的人。 “先生,您来了!” 永承帝快步迎了出去,在殿门外遇到了冯寿,他深深一揖。 看到永承帝尊敬、孺慕的样子,胸中又急又怒的冯寿,顿时又压下了种种情绪。 唉! 皇帝虽然“天真”了些,但本性纯良,且他年幼,行事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 作为长辈,不应该总是生气、斥责,而是应该耐心的教导、规劝! 冯寿深吸一口气,努力在心底这般劝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