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基本态度-《最终诊断》
第(2/3)页
采用电学仪器测试穴位区域皮肤电阻抗绘制穴位解剖学图谱的方案一度热门。日本研究者曾经使用ryodoraku仪器来测量和描绘经络的解剖结构,德国研究者则使用另一种名称为voll的仪器进行测绘,然而两者双双通不过对照实验。同时也由于皮肤阻抗的测试有太多不稳定性,包括测量仪器和对皮肤本身环境的可控性要求过高,最终这一方案和测绘结果被认为是不可靠的。
除了以上这些还算常见的方法,我们位于半岛的近邻,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验证经络的方案。这一方案由kibong-han于1963年提出,他将一种特殊染色剂注射入人体穴位,尝试用染色法让经络显影,被染色显示的影像叫做bonghanrpclesandducts。
很可惜,随后中国研究者在试验中发现ki的成果无法重复,这件事就被搁置下来了。
21世纪初,韩国首尔大学为首的一批研究机构重启了kibong-han的研究,并将bonghanrpclesandducts发展为“priovascursyste”。首尔大学教授kwang-supsoh坚信:一旦弄清pvs的情况,经络学说和针灸将从拥有千年历史的东方传统医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医学。
在这个重启研究的过程中,韩国研究者认为kibong-han过去试验无法重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没有在研究报告中明确使用的染色物质和方法,对试验操作的描述也不够具体。首尔大学的研究者采用荧光纳米粒子、锥虫蓝、阿尔新蓝等制剂进行染色示踪,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等设备进行观察,众多团队相继宣布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在血管和淋巴系统中观察到pvs的存在,甚至在肿瘤和脂肪组织中观察到了pvs。
韩国的研究者们同样也为pvs做了组织学切片,下图右侧为他们认为的淋巴管中的pvs的染色切片,淋巴管中间的一团深色染色组织即为他们认为的pvs管道。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在开头提到的维也纳医科大学的解剖学研究者也为他们认为的经络解剖学结构做了染色切片,我们可以来观赏一下他们所做的组织学切片与韩国研究者所做的有多大差异。
总之……和首尔大学做出的已经完全是两种东西了。
如果说上述研究者是十分认真的尝试去找了看上去彼此矛盾相互之间无法自圆其说的实证,也有一些对于经络学说的解剖学解释是完全来自推论而没有实际证据的。
比如,有研究者认为,996的穴位与脊髓神经或者中枢神经的分支密切相关,身体不同的穴位与深部感受器不相同,这种情况可以解释为,穴位的神经分布和对应的脏器的神经分布在胚胎期属于相同的脊髓节段,而胚胎成长分化之后,形态学上穴位和脏器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本身属于同一节段,在功能上依然相关。
这种解释即为完全的推论而没有能展示的实际证据。
t传统理论并未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或者生物化学的证据上,经络学说的生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一位叫bruceporanz的外国医学家。
poranz在上世纪60年代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此后又在哈佛获得phd,后又在it任教。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逐步提出了经络学说和针灸的生理学解释框架,主要理论依据为针刺穴位与神经信号传导和神经代谢的关系。
poranz认为,针灸刺激会激活肌肉中的神经传导纤维,这一信号传输到脊髓,会引发强啡肽和内啡类的局部释放。信号传输到脑部,会产生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神经递质释放到脊髓,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疼痛抑制的现象就产生了。而这些信号到达下丘脑和垂体时,则会触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肽的释放,同样也会产生减缓疼痛的效果。
这一理论似乎从生理学上解释了针灸的镇痛作用,经由poranz的研究团队和其他研究人员在过去几十年进行了一系列的验证,许多研究和临床治疗也参考了这一理论框架,不少神经生理和影像学研究都立足于这一框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