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同学聚会遇张娟-《重生之我的1992》


    第(2/3)页

    两口子毅然放弃了先前那一批援建的名额,陪伴儿子成长。

    为什么说毅然?参加援建是有好处的。收入待遇、奖金补助,以及在国资单位里的个人进步资历资本,那都是很有力的助力。

    1990年,16岁的陈文参加了中考,成绩马马虎虎不上不下。

    那个时代中学生及其家长们选择前途的思路,与二十多年后很不同。

    1990年考大学,平均七、八个赣省高中毕业生里面,只有一个能考上大学。

    我国其他有些省份,这个比例高达十比一。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那些没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分数发榜之后,瞬间成为“待业青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名词。

    在学生们进入高中之前,很多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们非常务实地做出一种符合当时特色的选择,不让孩子读高中,而是读中专。

    中专读两年,毕业后80%的学生立马就能给安排工作。

    就连当年中学语文的课外配套读物里,曾有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样一句话:“读高中不如读中专划算。”

    很多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都会发自内心地去劝那些成绩中等和中上的学生,你们如果不能考进洪城的那几个重点高中,那么就干脆别读高中了,还不如读中专,否则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再去读中专,不划算!

    1990年6月,陈文参加了中考。成绩发榜后,陈文的分数属于中等稍稍偏上,这在大人们的眼里属于最不适合读高中、最适合读中专的那一类学生。

    陈文的初中班主任,五十岁的老太太刘老师亲自登门劝说陈文的父母,让孩子去读中专。

    在中专的选择上,各人看法不一。陈文爸爸想让儿子去读洪城警校,陈文妈妈想让儿子读税务学校,而刘老师苦口婆心陈述读师范专科学校的好处,她甚至愿意亲自出面找师专的校长照顾陈文。

    刘老师的执着和对陈文的关爱,打动了陈文的父母,陈文成为了洪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90级的新生。

    陈文9月份入学后,他的父母报名参加援建,于同年11月,与几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业技术人员一道,前往了非洲一个小国。

    -----------------------

    时间飞快,转眼一年半。

    1992年元旦,陈文参加了以前初中同学的聚会,同班的张娟也参加了这次聚会。

    后世有句被广为流传的话,同学聚会是男女约会的胜地。

    陈文的家,位于距离洪城火车站附近的铁路后街,街道两边遍布六零至七零年代建造的职工宿舍楼,住户百分之八十是铁路系统职工和铁道部下属科研、建设集团单位的技术人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