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清河两岸-《雄起北亚》
第(1/3)页
大清河南岸蒲台城。
蒙古大军与益都的李家威武军正隔河对峙。相比黄山馆镇的五万兵马,蒲台城赶来的援军加上之前的溃兵和守军,已经达到了十万的地步。当然,这其中有近半都是就近抓的壮丁冲抵的,真正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不足半成。
而在河的对岸,蒙古大军集结的兵马也达到了十万。其中真正的蒙古人不到一万,其他的兵马,都是中都、河北两地的汉候听从木华黎的调遣,派过来的。
如今双方以大清河为界,已经对峙了三天的时间。虽说从明面上,是大清河阻止了蒙古人的渡河。但事实上,双方都清楚是蒙古人故意放缓了进攻速度。
否则的话,一条大清河根本拦不住蒙古人的脚步。
当下在莆田城内,原本作为衙门的府衙已经成了临时的中军大营。威武军的统领康威利正给底下的将士们,吩咐着撤退事宜。
却是益都府的急报,已经送到蒲台城了。无论如何,作为中枢的益都城都是不能陷落的。所以他们这些与蒙古人对峙的威武军,必须得分出部分,甚至是撤回全部兵马,以解益都城的围城危机。
“康将军,末将以为,此时撤走。不仅北边的蒙古鞑子拦不住,南边的蒙古鞑子还会攻势更猛。到时候前后夹击,咱们这十万兵马可就算全完了。”魏武军的军指挥使杨鸿听完康威利的阐述和打算后,马上忧心忡忡道。
“可是不撤又能如何?难道眼看着益都府陷落么?”另一军指挥使闻言,不由有些无奈道。
比起蒙古渡过大清河,益都城陷落的影响显然要更加恶劣。这也是摆在所有人跟前的难题。守,最终在蒙古人的强攻下,可能也守不住。退,又可能引来蒙古人的夹击,最终还是会落得个兵败的下场。
说到底,还是东蒙古的西军将时机拿捏得太妙了!以致本来还想依照现有的地盘拼死顽抗的李家军完全处于劣势。
最终,经过一番商议后,还是决定放弃蒲台城,撤走了八成的兵力。只留两成的兵马,以拖住蒙古人的进军速度。
当然,最后这留下的人,基本是没可能活下来了。
这种明显是要留下来送死的任务,只要脑子还算正常的,就没哪一个喜欢。因而当话题谈到了这里,军将们一个算一个,都将脑袋恨不得缩到脖子里。如果康威利看不到自己,那就更好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