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雏鹰班是先行者,更是实验田。 齐磊花那么大的价钱在这上面,当然不仅仅是想灌输什么思想,而是从方方面面去培养一种能力,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信息输出能力。 而对于从装修角度去输出文化信息这个想法,董北国终于有点忍不住了。 其实,这个想法已经在他心里徘徊好多天了。 “齐磊,你似乎很热衷于把文化输出过去,为什么呢?” “为什么?” 齐磊愣了愣神,他当然不能说,在他来的那个时空,两个超级大国已经展开了全方位的对抗。 而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来说,文化对抗亦是在所难免的。 沉吟片刻,“董爷爷,廖老师,你们说...文化输出是什么?” 董北国和廖凡义都是一怔,若放在从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意识形态的输出。 就像西方的民主自由,我们的社会主义一样。 也许,对于他们这些传媒人来说,会想的更甚远一点,比如国家影响、国际主位等等。 可是,齐磊突然提出装修这个事儿,他们又有点不确定了。 廖凡义知道,齐磊肯定是有他自己的见解的。 也不做答,笑着道:“说说你的看法吧!” 齐磊,“我的看法?我的看法其实不重要。” 廖凡义,“怎么讲?” 齐磊,“因为文化上的对抗与布局,我们已经落后了。而且,落后了将近一百年!” 1906年,伊利诺伊大学校长埃德蒙.詹姆斯给时任总统的老罗斯福写信。 【哪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哪个国家就能因为这方面的努力,在精神和商业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于是,老罗斯福决定用庚子peik剩余部分大约1000万美元,返还给清政府,并在美国的监督下,成立了庚子奖学金。 并建立了包括清华大学等在内的,一批高等学府。 以至于,后世相当多的公知以及不明所以的文青,对于美国人的这个举动感激涕零,称之为善举。 殊不知,只不过是拿你的钱做你的人情,目的是文化投资。 唯一失算的是,老美不知道啊那一代年轻人已经被戊戌六君子死志救国之心唤醒。 “愿为谭嗣同!我以我血醒苍生!” 所以,这个套路没怎么见效果,绝大多数借庚子奖学金留美,以及清华等大学培养出来的少年志士,都投身救国运动之中。 等于钱白花了。 可是,如果把历史拉长,你就会发现,这笔钱一点没糟践,赚大了! 那一代人愿为谭嗣同,可是后来经由教育渠道出去,再被教育洗脑就不回来的可是多了去了。 所以,现在齐磊做一点布局早吗? 一点也不早,甚至晚了!! 对于齐磊所说的这些,廖凡义和董北国当然是清楚的。 只不过,他们不是重生者,没有那二十年的眼界,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即便知道,也是无从下手。 廖凡义问道:“这方面,你有想法?” 齐磊一笑,“有。” “不过,我这个想法的格局其实有点小。” 董北国一下就笑了,“那你说说,小在哪儿?” 齐磊:“相对于常规的,什么大国形象、历史文化传播,那些其实很遥远的。” “西方的普通老百姓哪会在意那么高深的东西?”呲牙一笑,“说话难听点的,漂亮国满打满算就两百年历史,他们本身就缺这个。自己的历史都没什么兴趣,何况你一个隔着大洋的穷国家?” “你和老美说我有五千年历史,我的文化多么璀璨,和他们说孔子、说老子道学,是没用的!” “况且,你的思想和人家的自由民主就不是一个路数,何况人家还防着你呢?你的声音根本进不去!” 确实不是一个路数,中国人的“天行建,君子当自强不息”,天塌了人来补、火没有人来取,海负我人来填。 艰苦奋斗,万事不求人! 而西方不是,上帝管一切,生来有罪,活着赎罪就行了。 中国人,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讲究人性的自我约束和升华。 西方则是,要自由!绝对的自由!自私的自由! 你那一套,人家根本理解不了。 还传播个屁? 对于齐磊的论点,廖凡义和董北国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所以说,他们这些搞传播的现在都不想着文化输出的问题。最普遍的看法就是闷头发展,等富强了,人家自然就正眼看你了,也自然就正视你的文化了。 董北国道,“等着吧!总有那么一天的。” 齐磊苦笑,这话没错,可是.... “等富强了,用拳头说话自然是没错的,可这是无奈中的无奈。” “代价很大的!” 能不大吗?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走不出去,而人家能进来。等于是人家在打你,而你却还不了手。 即便最后赢了,也是遍体鳞伤。 也必然造成在发展过程中,一代人,甚至两三代人思想的割裂。 突然道:“那我们现在,是不是能做点什么呢?” 董北国皱眉,“那你想怎么做呢?” 就见齐磊伸出四个手指头,“衣、食、住、行!” 看着董大校长:“大的文化,我们传不出去。可小的柴米油盐,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因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老百姓最关心的东西,无非就是三餐一倒、四季寒凉。” 说到这儿,见董北国他们有点疑惑,齐磊继续道,“我给各位打个比方吧!” “咱们就拿‘住’来说,现在雏鹰班已经在做了。” “我估计他们西式装修这一步是没问题,可是国风改造不是他们能力范围之内。” “说白了,他们对国风,对中国元素的概念都得从头学起,哪那么容易就给融合了?” “可是,拿出这么多教育经费是为什么?不是让他们亲自动手,而是让他们有能力请别人动手。” “无论是传统手艺人,还是各个名校的设计专业在校生,甚至是成名的设计师,他们都可以去请!” “到时候,如果我们再办一个面向传统工艺和各大设计院校的设计评奖呢?” “如果雏鹰班这个方案是可行的,效果是显著的,那么...就可以向上面建议,在每所设计院校办类似的奖项,甚至是一年一度的部级评选。” “我们不能逼着下一代设计师必须走国风路线,可我们能从规则上引导他们向这个方向靠拢。” “这件事儿如果做好了,我想,时间是会给我们回报的。” “以后,不仅仅是雏鹰班,在其它地方,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风设计元素。” 董北国一想,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可是...意义何在呢? “还有吗?” 不管怎么说,齐磊想问题的角度确实很独特。 齐磊,“有啊!” “咱们再比如说‘衣’。” 指着自己的一身,“牛仔裤、白衬衫、马丁靴。” “随处可见的,还有t恤、西裤、连衣裙。” “这些都是舶来品,连配色都是巴黎、纽约的那些时尚大师们引导的当季时尚。” “以至于我们的消费观念、审美标准已经完全被人家所左右。” “我们的服装设计能力、水平,也是跟着人家在走。别说超越了,追平都是个问题。” “更导致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审美,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 “中央美院里画油画的一定比国画的多,那里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师也只会裁剪西装和长裙。” “你连本国的东西都不觉得好看了,还谈什么民族自信?” “甚至人家丑化你的眯眯眼、大颧骨都成了主流审美,不觉得可悲呢?” “......” “......” 董北国和廖凡义竟无言以对。 这一点,他们是感同身受的。 就拿昨天的面试来说吧,为什么有一多半的学生在最后一题选择了错误的答案?真的是这些孩子都是白眼狼吗? 有点矫枉过正了。 不排除有个别极端思想的已经没救了,但大多数孩子还都是好孩子。 只不过,这是改革开放接触国外文化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 他们穿的是牛仔裤、西裤,看的是美国大片、倭国动漫、欧日韩的偶像剧,港台在这个年代都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入眼国内就是穷,往外看却是天堂! 哪不比国内强? 进口的东西就比国产的好! 似乎外面世界全是美好,外面的文化就是先进。 说句不好听的,连洋快餐都是最时髦、最高大上的美食。 你让他们怎么有自信心?很多人其实是有怨念的。 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怨念从哪儿来,可能,真的就是看哪哪不好,然后自问为什么不好。 从而...不爱了。 这就好像,70、80后为什么那么爱女排,为什么那么爱国乒? 因为那是为数不多,给人们一点信心,一点力量的渠道。 想到这些,董北国、廖凡义都有几分无力,苦笑着,看着齐磊,“你有办法吗?让国人恢复对国学的信心?让传统的再现辉煌?” “太难了!” 确实太难了,这是2000年,不是2020年!! 后世国风的崛起,民族自信的增加,伴随的是国家的富强,切身感受到了强大,才能有自信。 而这个年代....很难。 对此,齐磊诚然道,“我没办法恢复对国学的信心,这些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做传媒人的再去呼吁审美,再去发扬传统美学,也不现实。” 他不是神,有些事可为,有些事儿不可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