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沙糖-《武家萝莉好种田》


    第(2/3)页

    李隐那天的情绪突变,武暖冬没时间深究,她正忙着甘蔗田和榨糖的事情,成天在田头查探甘蔗的生长状况,要不就是跟着爹到钦州城的铁匠铺子打造用于榨糖的设备,连两天一次返镇进学都耽搁了。

    一般的甘蔗是砍成两三节做种的,玉府出产的品质过好。哪怕是被武暖冬按节切成一段一段的当种投放到地里,半个月竟是全部成熟了。

    好在此时很少有人大批量的种植这种作物,而且它们的区域性极强。平吉镇范围没有甘蔗田,周围人不是十分清楚它的生长周期,所以武家甘蔗地的异常并不打眼。以后用这些新长出的甘蔗再做种,一代代的传下去便会逐步的恢复正常了。

    “留下好的做种。其它的砍下放到仓库里暂存。”大约在周朝甘蔗便传入南方地区。自古中国人就有啃食甘蔗当零嘴的习惯,作为水果还真不新鲜也卖不了多少钱。

    从神虎峰第一重的后山找到的甘蔗原本只是普通的野生之物,但自古岭南甘蔗就是多糖多汁,不过比起种植园特意培育的果蔗和糖蔗不管水份还是甜度还是不够的,好在玉府灵水功能强大、土地肥沃,被它们滋润了许久,如今这些甘蔗早脱变成高产高糖、株大茎粗、皮软多汁的顶级制糖种,并且还没有易感病虫害的缺点。

    趁着春天还没过完。武暖冬打算大批种植,免得入夏种的甘蔗违背常理的大获丰收遭人疑忌。

    不过在这之前她必须先榨出糖来。见了成效方可大规模生产,不能光靠着金手指就能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

    武暖冬查遍书屋中几本历史文献,‘沙糖’一词,出自于唐初,由于其呈河砂状,故名沙糖,便是现代的‘砂糖’。是当时唐太宗不惜数万里之遥,派人前往孔雀王朝摩揭它(印度)求取了利用火的热能作为蒸发方式来进行生产的熬糖法,从而加快的制糖的生产周期。

    沙糖由于其色泽为白色霜状物,又称为‘霜糖’。现代砂糖有白砂糖与赤砂糖之分,从制作工艺上来说,白砂糖远比赤砂糖复杂,然而唐代的蔗糖已被冠以‘霜’名,色泽多为白色或接近白色,便知此时的制糖工匠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的蔗糖提纯及脱色工艺。

    武暖冬对比了下,唐代与现代的生产流程竟是相去不远。‘霜糖’的生产关键是脱色,据《新唐书》载,唐高宗李治时期,制糖工匠发明了‘滴漏法’为蔗糖脱色,其法是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一个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从上淋入黄泥浆,以现代技术观点而言是把黄泥浆作为吸附式脱色剂来制取白糖。

    如今的制糖法收藏在少数商家之手,比如皇商梁家、大商徐家等寥寥几户。

    而且此时的沙糖并不等同于现代的细砂糖,它们颗粒较粗大,不好融化,像是凉拌菜、糕点等一些食材中并不适用,也导致很多美味因这些限制不能制作出来。

    武暖冬要做的就是细砂糖和绵白糖,同时也等于开辟了很多新品种美食的出路,让盛唐的饮食更近现代一步。一想到很多久违的美味,武暖冬干劲更是十足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