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两害相权取其轻-《大明建昌侯》
第(2/3)页
徐溥道:“回陛下,寿宁侯和建昌伯虽为外戚,但也乃人臣,身为人臣者当恪守臣道,若一再带太子去市井之所,引起不好的事情,无论他们做何都无法赔罪,太子还应当留于宫中,找人善加引导,好过于到市井中招惹邪念及是非回来……”
朱祐樘闻言又点点头道:“也有道理。”
众大臣听了这君臣的对话,看起来很正统的召对问答,但怎么听都觉得别扭。
我们进言的重点,难道不应该是怎么教训不守规矩的张家兄弟?怎么变成探讨太子是否应该出宫的问题了?
朱祐樘道:“既然徐阁老都如此说了,传朕的旨意下去,以后太子每月最多只能出宫一次,每次不能超过一个时辰,且需要有禁卫行保护之责,有武将陪同,同时也会再安排文臣中才学广博者,陪同太子一同出宫,为其介绍大明的风土人情,以此来增进太子的见闻,起到出宫本有的目的。”
这种旨意,连徐溥都不想接受。
好家伙。
不但不追究张延龄和张鹤龄,听这意思,太子以后可定例出宫,还要找人去陪同,那不等于是说……我们文臣也要纵容太子出宫这件事?
屠滽终于忍不住,走出来道:“陛下,万万不可!”
朱祐樘没好气道:“先前说得不是好好的?怎么又不可?难道说让太子走出宫门,做一些风土人情的了解,是害了太子不成?”
屠滽坚持道:“太子出宫,不合大明体统。”
谢迁走出来道:“屠尚书此言差矣,难道说大明的体统,就是太子必须留在宫中?如坐牢一般?”
还没等皇帝质疑,内阁大臣先跟吏部尚书争起来,这情况变化之快,也让在场大臣始料不及。
尤其是那些政治觉悟低的,还以为文臣中起了内讧,却不知这正是文臣对付张延龄的策略之一,那就是不要什么事都保持一致,弄的好像所有事文臣都商量好了再去呈报君王,君王显得可有可无,一定要让皇帝觉得文臣中矛盾也很深,让皇帝对于众事也更加有参与感。
朱祐樘道:“朕觉得谢卿家的话,就有几分道理,总是将太子强行留在宫中,也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反噬。”
众大臣很想问,是什么反噬让陛下您这么“不顾原则”,居然同意让太子出宫,还每月一次?
朱祐樘自然不能说,朕的儿子都拿死来要挟朕了,朕难道不怕绝后吗?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着翰林院在年轻翰林中选才学人品俱佳者,平时伴太子出宫,至于太子每月出宫事宜,由建昌伯统筹规划,只要建昌伯不在外公干,一律由他伴驾。”朱祐樘干脆让张延龄统筹此事。
这更让众大臣心有不满。
正要有人出来进言,朱祐樘却抬手制止了在场大臣进一步去争论。
“今天朝议便罢了吧,朕昨夜为太子未回宫之事也担心,没休息好,这就先回去休息。”朱祐樘说完,便起身。
朝议因此而结束。
……
……
朝议解散。
众大臣从奉天殿出来。
刘健跟在徐溥身侧,问道:“陛下这到底是何意?”
徐溥苦笑了一下,没说什么。
一旁的李东阳道:“这可以理解为陛下望子成龙。”
“宾之,此话怎讲?”刘健问询。
李东阳道:“太子尚未到八岁,不能出阁读书,若陛下贸然改变此事,也会招惹非议,又不能贸然找人入宫行经筵日讲,不能令太子旁听,便只能想办法让太子多加学习,若建昌伯没有才学和见识,陛下恐怕也不会同意让他伴太子出宫。”
刘健无奈叹口气,却也点点头。
谢迁笑道:“那意思是说,陛下除了不会追究建昌伯带太子滞留市井之所,还会鼓励这么做……陛下这望子成龙的方式,还真与众不同。”
这次李东阳也不去接茬。
徐溥道:“此事本也兴不起太大的风浪,太子出宫应低调应之,免得被奸邪所得悉而有谋乱之举,未来即便朝中有人提到此事,也尽可能大事化小。”
以徐溥的意思。
暂时先不要跟张延龄争了,尤其是在这种本身就让皇帝很纠结的问题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