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名声是个屁-《大明建昌侯》


    第(2/3)页

    “是,是,爵爷之前赏赐给下面的,就算是十个山西布政使司,怕也孝敬不上来……”

    张延龄下发了一万引以上的盐引,市价五万贯,光是这出手大方的劲,那简直不是在赏赐功勋,简直是在散财。

    底气如此豪横的张延龄,还在意太原府那仨瓜俩枣的?

    张延龄道:“本爵也是很贪财好色的,只是呢,朝中那些文官盯得紧,若是往太原走一趟,名不正就容易被人参劾,为了几千几万两银子,我找那不痛快作何?还是早点回京师过自在日子不是更好?”

    “我早回去几天,就能赚到更多的钱,来年的盐引也到了快要厘定之时。”

    张延龄话很直白,直白到让张永都觉得很无语的地步。

    就算你贪财好色,你也不能这么说啊,你让我这个监军太监很下不来台你清楚否?

    当监军的,要不要把你这番言论上奏陛下呢?

    他也就这么一想,可不会傻到真去说,皇帝对张家兄弟的偏爱程度有多高,他最清楚,何况他名义上还是张皇后的人,张永除非是以后不想在朝中混了,或是想早点入土,否则是绝对不敢说张延龄一句坏话的。

    之所以将他安插到张延龄身边来当监军,不就是看准了他是张家派系的人?

    “爵爷,有件事……咱家想问问您,这新任的……宣大总制,不知是何人?”张永随后问出个西北军政体系都很关心的问题。

    张延龄笑道:“我上哪知道去?”

    张永惊讶道:“您马上要到宣府,跟新的宣大总制对接,您不知是何人?”

    张延龄好奇打量着张永道:“张公公,你大概也能收到一点风声,就是陛下最近一直在朝中,让文官来推举新的宣大总制,但以我猜想,陛下想要的,并不是一个能在宣大有所作为的统帅,而是更希望在三边有所作为,你觉得呢?”

    “啊?”

    张永一怔,在张延龄提醒之下,他感觉到自己的见识也随之“升华”。

    一想也是。

    这次之所以安排宣大总制,并以宣大总制来统帅九边,主因是鞑靼从宣大一线杀进来了。

    换了平时,以甘肃、宁夏、延绥为主的三边意义更大,三边总制统调西北军务,才是正途。

    “那谁是新的三边总制?”张永又问出个听起来傻傻的问题。

    张延龄笑道:“还是要问那些文官啊,我怎知道他们推举了谁?反正我要回去了,就算我不走,他们也不会推荐让我上,这个新任的三边总制,一定是他们认为跟文官走得近,他们能控制得了,而且对西北军政体系知根知底,旁人想行贿也很难的一个……看似正直、有资历的老臣……”

    说到这里,张延龄拍拍张永的肩膀,意思是,我言尽于此剩下的你自己慢慢琢磨。

    张永比照了一下张延龄所说的“前提条件”,竟然没有一样是跟张延龄对得上的。

    张永心说:“这位爵爷说话真有意思,你还不如直接说,找了个跟你正好相反的人来?!”

    等张延龄打着哈欠进内帐休息时,张永也在琢磨:“建昌伯所说的还真是那么回事,朝中文臣必然是要推举这种人的,可问题是……为啥这位建昌伯没有文官所中意的任何一条优点,竟能在西北如此游刃有余还获得如此大的军功?而以往那些人就不行?”

    “难道说,那些文官所推举的,其实是错的?”

    张永作为朝中的新贵,未来可能会影响大明朝政之人,此时也学会反思,开始去探究文官立场的正义性。

    ……

    ……

    张延龄带着京营两千人马,以及金琦等人一起回到了宣府。

    宣府巡抚刘大夏亲自出来迎接。

    跟之前一次见面不同,这次张延龄功勋卓著,连刘大夏甚至都很眼气。

    谁让张延龄毫无资历,就是舍得散财,就能取得如此大功劳?

    刘大夏本身就是被皇帝派来西北筹措军粮物资,完成地方钱粮奏销的,他自然不会有张延龄那么阔气,他甚至还试探着,想让张延龄拿出点,比如说把之前朱祐樘交给张延龄的两万引盐引,直接留在西北,作为填补西北军饷之用。

    “刘中丞,你所说的盐引,本爵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不妨上奏,请求陛下来调配,比跟我说更好。”

    张延龄在宣大巡抚的衙门内,很直接便回绝了刘大夏的请求。

    盐引是朱祐樘给的,但想让我再吐出来?

    门都没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