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不做太高期望-《大明建昌侯》


    第(3/3)页

    朱祐樘也在问询张延龄有关调用王守仁的原因。

    张延龄笑着解释道:“……这位王公子,本身就是状元王学士的公子,才学方面不必说,而且在学问和军事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臣最近没事总喜欢翻看一些年轻人的学问整理,其中有很多涉及到这位王公子的。”

    朱祐樘叹道:“但他毕竟太年轻,连太学都没进。”

    张延龄道:“陛下,有志不在年高,他以前曾上疏过有关平贼和镇边的奏疏,此等人物,乃是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的典范,若是将来他考中进士入朝,也必定大有作为,臣一向认为,只要有能力,不管他在大明的任何职位上,都可以将其调动。”

    “是为大明兴衰匹夫有责,何况王守仁还是举人,他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既然他有为朝廷效命的决心,臣为何不给他这个机会呢?”

    朱祐樘听了小舅子如此义正言辞的话,点了点头。

    “延龄啊,没想到你这般注重大明人才的发掘,朕之前还一直觉得,你不过是有一点急才,现在看来,任何事情你都是有准备的。”

    朱祐樘愈发感觉到,小舅子做一切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大明。

    朝堂上临时要征调张延龄去西北,张延龄都能找出个名不见经传的王守仁出来协助,说明张延龄一早就在潜心观察大明的年轻学子,为大明找到配套的人才。

    张延龄面带惭愧之色道:“陛下,您也看到了,臣要出征,完全是被赶鸭子上架,其实臣说得也很清楚,臣对于行军打仗也不是很明白,但奈何文官连出兵都不敢去提议,臣还能怎样?难道看着满朝文武怕了鞑靼不成?”

    “嗯。”

    朱祐樘作为先前朝堂的见证者,对于张延龄所说的话,感同身受。

    皇帝是最需要主战派支持的,可朝堂上除了小舅子之外,似乎都不太支持交战。

    还是当年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影响太大,谁都不敢担责而已。

    别人不敢,小舅子敢。

    “延龄,你放心,无论你在西北用兵结果如何,朕都不会把责任怪责于你,朕只是要拿出跟鞑靼血战的态度,也不一定非要大动干戈,只要能在合理用兵的前提下,将鞑靼人赶走,对你而言就是大功一件,朕会对你大加赏赐。”

    连小舅子自己都说了对行军打仗不了解,皇帝对张延龄也不做太高期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