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逢君之恶-《大明1630》


    第(2/3)页

    崇祯这一番话一开始颇为温和,可越到后来辞色就越发严峻,周延儒等阁臣跪伏在地上,已经是汗流满面,浑身颤抖。周延儒身为首辅,只得勉力代表众人答道:“臣等菲才,未能匡扶陛下,罪该万死。今蒙圣上如此礼敬,实在愧不敢当!“

    崇祯摇了摇头道:“先生们是朕该敬的,如今西北民变大体已经抚平,杨鹤办的好差事。只是辽东大凌河为东虏所围,已经有快一个月了,不知战况如何?”

    听到崇祯终于问道最为忧心的问题,周延儒不由得心中一惊。按照明朝的政治制度,内阁只不过是天子的秘书和顾问,最大的权力也不过是对上书的奏折提供建议,并不能隔绝中外,阻止天子看到前线的奏折。但即使像周延儒这种少年得志的阁臣,也至少在官僚阶梯上历练了近二十年时间,凭借这些经验他能够从同样的一份奏折里看出很多崇祯无法看出来的东西。比如在孙承宗发往京师的军情文书中说不久前松山与锦州两地的明军援兵都打了胜仗,斩首东虏百余级,但却说天气寒冷,东虏势大,不得不退守锦州、松山两地,并要求关内增派援兵,并增发内帑发饷。周延儒立即就能看出这文书中多有不实之处,因为锦州与大凌河堡不过三十余里的路程,松山也远不了多少,不过一日的路程。假如是这场遭遇战明军获胜的话,那接下来就不应该是明军撤回松山、锦州,而是后金军解开大凌河之围以集中兵力与明军决战。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企图解围的明军离开锦州与松山之后就被后金的阻援军所击退,孙承宗害怕遭到责罚才讳败为胜,写出这种奏折来。问题是自己应该将实情禀告给崇祯吗?周延儒不由得抬起了头,目光扫向站在崇祯背后的曹化淳,他看到对方微微的摇了摇头,心中才松了口气。

    “启禀陛下!数日前微臣接到辽东来的军情文书,称在锦州与松山都小挫东虏,斩首两百余级,只是东虏军势尚盛,加之天气不好,我军才持重退守松山、锦州二城,待到天气转好,再举大加拓伐。孙督师还请在文书中请发内帑以给军需,并派援兵与他。“

    “嗯,孙先生到底是老成人,这兵事还是持重些好,不可浪战!“听到周延儒的这番说辞,崇祯的心情好了些:“至于帑金嘛?”提到钱的问题,崇祯的脸色又变得阴沉了起来。

    看到崇祯的脸色,周延儒如何不知道天子此时心中想的是什么?虽说此人后世在明史里被列入《奸臣传》,但说实话倒也不像秦桧、蔡京那种大奸大恶之人,周延儒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贪恋权位,以至于没有自己的立场,什么事情都揣摩崇祯的意思,因此史书上说他“逢君之恶。害莫大焉!“也不算是冤枉他了。

    “陛下,以微臣所见,不如将每月给西北杨鹤的钱粮转给辽东,待到解了大凌河之围。再偿还便是。想必以杨大人的才具,支撑两三个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嗯,也好!“解决了最头疼的问题,崇祯的脸色好看了不少:”那援兵从哪儿抽调呢?“

    “便抽调登莱编练的新军吧,一来他们多半是辽人。不用担心水土不服;二来听说东虏修筑长围以困大凌河,新军得弗朗机人教练,火器精熟,最适合攻破壁垒;其三登莱距离辽东不过是一水之隔,朝夕可至!“

    “好,好,好!“听了周延儒的这番话,崇祯不由得连连点头,心中的几件烦心事被周延儒三言两语便解决掉,他对这位容貌俊美。风仪过人的臣子更多了几分敬爱之心,觉得自己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股肱之臣,这个性急的青年从宝座上站起身来,向周延儒又一次长揖为礼,道:”朕以天下事听先生!“

    辽东、大凌河堡。

    十月初的辽东大地已经是一片银装素裹,冰雪已经统治了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相比起去年,崇祯四年的初雪来的晚了些,直到几天前才落下薄薄的一层。站在城墙上,可以看到距离护城壕几百米处便是斑斑点点的黄白相间,那是还来不及收割的庄稼地。这片庄稼地一直延伸到四五里外的一片树林,林子里长满了高大的橡树、红松、杉木。当北风吹过这片树林的时候,枝叶相互碰撞,便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瓮城里站着三百多名明军士兵。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骑兵,在士兵们身后是许多衣衫褴褛的百姓,他们背着麻袋、箩筐,手里拿着镰刀,几乎每一个人脸上都有被饥饿摧残后的遗迹,但他们的目光中却流露出希冀的光。

    “都听好了!“一个把总大声喊道:”待会开了城门。你们就可以去收粮食了,每个人必须收三斗粮食才能回来,一斗半归你,一斗半归咱们,多收的都是你的,不许乱跑乱窜,不然军法从事!都听清楚了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