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宗内地势-《渊源》
清晨,桃渊,香火缭绕的大殿里,道音声声,丹火悠扬。紫阳山,整个山宇高殿古色古香,古砖古瓦古树,一景一物饱经历史风霜。每一座建筑物都显得苍老高深,蕴含深广,没有一点衰败气象。一座建筑群就是一个艺术宝库,飞梁画栋层层叠叠,这些木质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靠各梁柱齿交沟含,互为抵御,稳稳妥妥地把一座建筑支撑了数百年。道家的能工巧匠虽比不上墨家,但特有的缜密的艺术构思,却也令墨家叹为观止。还有那些梁柱上的雕刻,不知前人是如何把这些优美的艺术图案雕上去的。
自紫阳山下的两镌有古字的巨型石柱,便是一条长长的甬道,道路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这里共有百通历代石碑,淹没在从草之间。曲径通幽,甬道静谧顺着山腰向上延伸。
天王殿,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它是一座三间重檐歇山腰殿堂,红墙绿瓦,斗拱彩绘。再向上多行几步,就是紫阳宗的藏经古楼。藏经楼里,不知又存藏着多少紫阳道教先辈的墨迹。百年风云变幻,依然无法改变这座古塔的颜色。
穿藏经楼,其后有三清宝殿。三清宝殿是紫阳山举行道教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桃渊的三大古殿。殿内供奉着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的神像,屏墙后面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圣像,周围有四御。即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三清宝殿之后,又有藏楼,这是紫阳宗“藏经说法”的场所。殿前甬道有殷周时期铸造的大铜钟一只,重约千斤。
过了藏经楼往上复行数百步,便来到掌教的内廷院,这是掌教起居与理事的地方。阴阳家“阴启”曾西渡洛水至桃渊,即宿于此,并留下了夜宿于此的感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桃渊。心依六禅静,殿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千道观。殿中供奉黄帝的壁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山中现存最大殿宇。千道观内,青砖铺就的地上,那四十八个深浅不同的脚窝。它们共有四行,前后左右相隔数丈有余,最深的有半尺。这些脚窝是百年来桃渊的道家演武练气踏成的,赫然醒目,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冬练寒九,夏练三伏,道者长年累月的磨练,长年累月的汗水,才有了武艺高超,才有了现今道家的雏形。
到山顶桃渊再往后山谷里走,西面不远处,就是紫阳宗的祠堂,这些古堂是历代道家道者逝去后的魂归之地,大大小小的墓地有百余座,这些墓,是道者的灵魂居所,每一座墓下,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字,有一个人。他们的生前身后名,在这里与青砖与岁月一起寂寞地风化着。祠堂因建筑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造型古朴,石雕艺术精美,碑铭。
从祠堂继续向内行约千米,就到达千道湖。它三面临壑,背连诸峰,景色幽雅秀丽,湖边有数座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为纪念初代钧鸿而修建的。殿的檐柱、内柱、墙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围都有精美的浮雕。
湖的源头有悬空而瀑布,急湍的瀑流似一道巨型的雨幕,其后是紫阳宗的古洞。但教中甚少有人知道,时间流淌间,最终成为一个秘密。
这便是紫阳道派的后山,就是这个与世长绝的幽谷内,延续传承了数代道家先辈的心血和智慧。
紫阳宗静静矗立在灵延山脉的深处,隐藏在灵延山脉难以轻易寻找的角落,像是在守护一件重要的东西,又好似蛰伏的蚕蛹,等待破茧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