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议和-《暴明》
第(2/3)页
刻下,乾清宫内寂静无声。蓥金香炉里头冒着丝丝的青烟。五月初,崇祯皇帝哀悼洪承畴还没过,就得到,河南的开封城被李自成的流匪第三次围困了。坐在紫禁城乾清宫里的崇祯皇帝已经麻木了,围困就围困吧!尽人事以听天命吧!崇祯皇帝就任命侯恂督援剿诸军以救开封,但侯恂还未至,开封之围更加急迫。崇祯皇帝连发了数条诏书责令丁启睿保卫开封,丁启睿极不情愿的调集左良玉、虎大威、方国安以及保定总督杨文岳等部援救开封。
陈新甲三月初,因为松山之败,主张速战速决,坚持要求分四道夹攻陈新甲,南北交困。因此隐秘派遣使者来与关外的大清议和,背地里告诉过武英殿大学士陈演。陈演离开京师时,把这事告诉了大学士谢升。谢升后来看到疆事大坏,就把陈演的话讲给了崇祯。崇祯帝召陈新甲过来质问,陈新甲叩头谢罪。谢升进言道:“那边如果肯议和,和也可以。”崇祯帝默然不语。不久指示陈新甲秘密进行这件事。
乾清宫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回想起自己登基到现在的自己。他闭目靠在龙椅上,感觉自己这十五年,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两只脚愈走愈困难,愈陷愈深,好像陷入了泥泞道路上了。不断有新的苦恼、新的不幸、新的震惊在等待着崇祯皇帝。往往一个苦恼还没有过去,第二个震惊又来了,有时甚至几个不幸同时来到。
崇祯皇帝刚登基时也有几个优点,比如节俭,对西方科技的兴趣,在危急时刻,他敢于用人。这是他即位初期给整个大明帝国臣民的印象,大明帝国的臣民以为有了希望,大多数大臣也有了重振祖业的信心。
但是,崇祯皇帝的这种“勤于政事“引发了另一种结果。一心想要把事情做好的人有一个毛病,当他付出了精力和时间,却得不到他想要的结果时就会由着急变成焦躁,最后导致急功近利。
像崇祯十四年七月至十五年二月的松山会战,就是崇祯已在催促才使得洪承畴硬着头皮,在没准备完全的情况下,打响的松山会战。二月十八松山副将夏承德和清军约降,当晚打开了松山城门,洪承畴被俘。
崇祯皇帝三月十号才得到战败的消息,四月初,清军相继破杏山、塔山,至此,明廷关外防线仅剩孤城宁远。五月初,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有死灰复燃,有越演越烈的架势。
大明江山巍巍可击了。当崇祯息了再跟清军战斗的信心,把注意力又一到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身上,崇祯才发现,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这是要夺我江山啊!崇祯没法,就只能跟清军秘密会晤,打算和谈。
崇祯皇帝他有时似乎明白,有时又不明白,根本上是不明白。直到现在他还没有断绝要当大明“中兴之主”的一点心愿。近来他不对臣下公然说出他要做“冲兴之主”,但是他不肯死心,依然默默地怀着希望。
当和谈之时,崇祯皇帝让陈新甲秘密派出的使臣到的孤城宁远,会见清朝使臣范文程,头一个要求就是清军必须撤掉皇帝尊号。
可见大明的崇祯皇帝也没把刚刚成立的清朝当一国,只认为清朝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根本就不算藩属国。
这个条件在清廷看来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当然,崇祯派出的使臣也是后来明廷和清廷妥协,清帝保留皇帝称号,但清帝和明帝的名字,即朱由检和皇太极不能在条约上并列,明帝排上,清帝排下,但明臣的名字不能和清帝并列排列,换句话说就是明帝和清帝占前两行,第三行开始,明清臣子可以并列,所以说明亡清兴的时候,明清之间都把自己当华夏一份子,且都想争当华夏正统。
乾清宫回廊一旁的树上,夏蝉一声递一声尖厉单调鸣。乾清宫红墙外的树叶上蝉鸣,传进乾清宫书房里,面积不大的乾清宫书房屋子里混浊不清的男子的哼声,使这一带的空气益发显得滞闷难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