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赵跃民的野望-《石油帝国》
第(2/3)页
双方工程师和研究员,在江南造船厂开了一个星期的会,终于确定下来船舶改造的具体方案。并且,由造船厂进行施工改造,预期一个月后交付。
赵跃民在其中,也是穿针引线,帮助造船厂联络其他油田的客户。无论是大庆油田还是胜利油田,看到江南造船厂的优秀资质,以及红星研究所的专利发明,都爽快地下了订单。
丁中毅也是个爽快人,半个月,就将十艘水泥船交付了红星实业。
胡东看着邵湖旁的十艘崭新水泥船,捶了捶赵跃民的肩膀:“跃民,都是你的功劳。”
“别,东子。”赵跃民望着湖水道,“当初,我开董事会,要求创立技工学校和研究所,你在深川都是无条件支持我,使得决策流程流畅无比。”
“咱们是兄弟嘛。”胡东不以为意道,“我知道,你赵跃民一切都是为了公司好。”
一轮红日西斜,两个年轻人,站在邵湖边,望着一排水泥船傻笑着……
水泥船到位以后,胡东首先提着红塔山和茅台,请运输处的萧德凯和基建处的领导吃了顿饭。承包了油田工地建设的水泥项目。
另外,以邵湖为起点,通过运河能够到达的地区,胡东都积极地拉项目。
七八十年代,是水泥船发展的黄金时期。钢铁、木材紧缺年代,国家提出了代钢代木的政策导向。尽管水泥也不富裕,但相对钢、木好一点。于是,在不少领域用水泥代替了钢材和木材,水泥船也应运而生。
不仅如此,水泥船的结构,可以使其一船多用。在农村中,水泥船代替运输肥料、农产品、生产资料的木船,在内河交通航运中代替钢质驳船或自航驳、码头趸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