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能工巧匠-《石油帝国》
第(2/3)页
“好!”赵跃民接过酒瓶,咕咚咚一口白酒下去,肚中渐渐温暖起来。
火光暖融融,映着宿舍内众人的笑脸,大家一人一口白酒喝下去,又在这小火炉旁围着,心情顿时大好。
心情一好,大家对赵跃民也亲切了起来,对他嘘寒问暖。
这些钻井工人,本来就豪放直爽,表扬起赵跃民来,顺便就挤兑那大学生刘国光两句,开开他的玩笑。
虽然都是善意的玩笑,可是刘国光脸上微微有些挂不住,好歹自己也是大学生,是钻井队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他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道:“这个火炉啊,其实也就是综合了我们中学学习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论上……我也能做得出来。”
赵跃民也不反驳,拍拍刘国光的肩膀,露出真诚笑容:“国光,我相信你肯定行的。”
钻井的工作是辛苦的。冰天雪地竖井架,钻深井,满身雪花和油污。钻井工地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谐语:说那钻井工人,上班像泥猴——工服上满是泥浆和油污,下班像马猴——帐篷里四面透风,冬天冻得鸡皮疙瘩,夏天热得捂出痱子,不停挠痒痒。脱了衣服就是瘦猴了。
这七十年代的钻井作业,劳动强度大,营养和设备还跟不上,全靠石油工人建设油田的热情和崇高荣誉感维持着。
赵跃民深知这工作机会来之不易,格外卖力认真,认真学习作为一名钻井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好在他对于任何机械仪器,都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似乎只是摸一下,便能够似老朋友一般与其交流。
这天放了工,大家到食堂吃好晚饭,又哆哆嗦嗦用那烧得半热不温的水洗了个澡,便回到宿舍中。
一位工友到了宿舍,便从床底下拿出昨天赵跃民制作的微型火炉,依法炮制,倒了点白酒,放上树枝,又将火点了起来,瞬间让宿舍温暖了些。
赵跃民坐了下来,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自己的简易宿舍里并没有厕所,如果半夜要上厕所,还要走到宿舍外两百米开外的公共厕所。这钻井生活区刚刚造好,半夜里黑灯瞎火,路灯也没有,只有几串小灯泡,万一踩到坑里摔一跤,扭伤了脚踝,连工作都受影响。
赵跃民想着要是有个手电筒,晚上出去照明也方便。七十年代的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手电筒,也不是说有就有的,通常是几个宿舍共用一个。想起自己在云南那会儿没事做,曾经研究过手电筒,赵跃民决定自制一个手电筒。
他这次学乖了,直接发动群众,让宿舍里的人帮他去找材料。宿舍的几个工友,听说赵发明家又有新动作要做手电筒给大家起夜用,立即热心帮忙找材料。
没过一会儿,一堆材料已经放在赵跃民面前:圆形的铁皮罐,空塑料药瓶,卫生纸卷芯,一个小灯泡,还有各种锤子、螺丝刀、废纸等等。
赵跃民先在纸上画了个简易图纸,有了把握,然后先用锤子和螺丝刀,在铁罐底部砸出一个凸起,用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接着把铁丝的一端弯成两圈圆弧,将灯泡套进铁丝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