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 蜃婆-《月老志》
第(3/3)页
人教教主便是太上老君,人教实有一种博大教义,阐教为生,截教为死,从生到死,则为人,为万类。是以人教实贯通阐、截两教,以为调和。
以修行法门而论,截教门人虽多自称炼气士,实际多是旁门左道,又出身妖族,是以法门驳杂,但总归先须修炼人形。阐教则坚持炼气法门,号为正宗。阐教十二金仙多是玄虚之士,只有黄龙真人似乎是妖族后裔。
太上老君曾九次转世,代为帝师,扶植人族,不遗余力,大禹治水用的定海神针铁就是太上老君所赐。太上老君和西王母最得太元圣母信任。
太上老君如此作为可能也是太元圣母授意。太元圣母化身女娲,抟土为人,使得通天猿族蜕去毛发,赐名人族,是为黄帝一族的祖先。
太元圣母提携人族原本大概只是为了制衡龙族和妖族,太上老君如此不辞辛劳的相扶可能也是出于这种缘故。但是后来的发展出乎两人意料之外,天人大战,人族战败神、龙、妖三族,成为三界霸主,这是任何人都始料不及的。
太上老君后来著为道德经,宣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已经遗弃了以人为教的观念,称扬天道,这可能是人族地位上升,三界格局大变。
如若坚持人教,神族就必须屈尊于人族之下。
人法地,地法天,一般认为天道比人道更为精深博大。其实不然,人是一种修行境界,从炼体层面来说,就是直立、语言。从精神层面来讲,则是仁。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谓仁与不仁,春生秋杀,盛衰之理,指春为仁,指秋为不仁,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族立场。
只有人类才会评判是非善恶,仁与不仁。所以人教杀身成仁,求仁得仁,为了仁,可以舍弃一切。人教就是求仁。
孟子说人有六种境界,信人,善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即便位至神圣,一以人为标准,为神为圣,未必为人。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天地、圣人,无所谓仁与不仁,以人道眼光来看,有仁的一面,也有不仁的一面。所以神圣并非至高境界,仁才是最高境界。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则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崩乐坏,连礼法的程式虚文都不能维持的时候,孔子还要坚持礼。他著为《春秋》,明褒贬善恶,传学术精神,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坚守仁道,他转益多师,而青出于蓝。人道并不是天道的附庸,两者也不是互相胶葛的两种道术,实际人道境界还在天道之上,修行者可以成佛作祖,成仙成圣,未必能成仁成人。
孔子坚持仁道,却从不轻易以仁许人,颜回作为他的得意弟子,孔子也只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太上老君放弃人道,宣扬天道,这大概是他的神道立场使然,这是十分可惜的事。
天庭积弊丛生便是人道不彰的缘故。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蝇营狗苟,人不在其形,而在于其心。是以乌鸟反哺,羊羔跪乳,越鸟朝南枝,狐死必首丘,这都是人道所称道的。
相反像桀、纣、秦始皇、隋炀帝之流,人面兽心,祸国殃民,都是人道口诛笔伐,以为鉴戒的。
不管是天上的天庭,还是人间的朝廷,遗弃人道,就会善恶不明,黑白颠倒,谈玄说道,张大其辞,实无益于人事。
忉利天以罗刹国势力最大,罗刹海市也是罗刹国的城池,蜃龙王在罗刹海市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颇想在罗刹国谋个一官半职。他让洛晖到忉利天游学,也是让他借机熟悉罗刹国的朝局,以为后图。
“是啊,听武姨说,娘的身体最近不太好,可有找医师看过?”
洛晖虽得蜃龙王器重,但蜃龙王刻薄寡恩,对待子女非常严厉,洛晖只是他的养子,向来谨言慎行,不敢稍有触犯。所以他和蜃夫人见面的机会也不是太多。
“老毛病了,不碍事。”
蜃夫人和柔一笑,目光落到洛绮身上,岔口道:“绮儿最近甚是少见,不知忙什么呢?”
“没什么,都是会里的琐事。”
洛绮眯着眼一笑,蜃龙王创立蜃龙会,表面上做香料生意,暗地里争强斗狠,在罗刹海市横行不法,平民百姓谈之色变。
蜃夫人虽然深居简出,对于蜃龙会的所为也略有耳闻。洛绮是她一手带大,自然格外宠爱。叹口气道:“绮儿,你也老大不小了,一个女孩子家,不要老参与会中之事,还是早点找个可靠的人家,嫁了人相夫教子。”
“姨娘,咱们能不能说点别的。别一见面就催我嫁人,我还想多陪伴您几年呢?”
洛绮扭身走到蜃夫人身后,伸出纤纤素手在她肩背上揉捏,讨好的笑道:“姨娘,舒不舒服?”
蜃夫人拿她没法,摇头道:“你这丫头,姨娘给你说正经事。正好你大哥回来,这回让他帮你物色一个不错的人家,远了不要紧,只要家境殷实,人品可靠。”
蜃夫人面带忧虑之色,似乎也知道罗刹海市不甚太平,所以想让洛绮及早躲得远远的,远离这场是非。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