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良知-《月老志》


    第(3/3)页

    至于学,先儒说学是仿效的意思。‘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人类有历史,而鸟兽没有历史。便是因为人类既能学习,又能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人类文明便是这种智识积淀的结果。

    ‘绝学无忧’,固然有一定道理。学为理智,忧为情感,情感有顺适的,有不适的。忧大抵是一种不适的情绪。理智皆有情感基础,换而言之,老子认为学习本身是含有苦味的,学得越多,忧患越深。

    与之相反,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把学习当作愉乐的事,想来不学不但不能解决他的忧愁,反而会减少他的乐趣。

    老子不知情感在先,理智在后,有了忧愁的情绪,做什么都会忧愁。学亦忧,不学亦忧,世间不学之人比比皆是,无忧之人能有几人?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老子独以学习为忧,老子其器小哉!

    孟子道性善,人人皆可为尧舜。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恻隐、羞恶皆为情感的范畴。又说‘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良知便是从性、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说是不虑而知。性、情、智,一脉相承。王阳明特别提倡‘致良知’,确实有所洞见。

    然而若不明性、情、智三位一体,良知乃是从善性、四情出,后学末流放纵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辕北辙了。

    良知和理智并不相同,良知是从善性、四情派生出来的,纯然是善的,理智虽以情感为基础,亦受情感所左右。

    与之相反,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把学习当作愉乐的事,想来不学不但不能解决他的忧愁,反而会减少他的乐趣。

    老子不知情感在先,理智在后,有了忧愁的情绪,做什么都会忧愁。学亦忧,不学亦忧,世间不学之人比比皆是,无忧之人能有几人?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老子其器小哉!

    孟子道性善,人人皆可为尧舜。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恻隐、羞恶皆为情感的范畴。又说‘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良知便是从性、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说是不虑而知。性、情、智,一脉相承。王阳明特别提倡‘致良知’,确实有所洞见。

    然而若不明性、情、智三位一体,良知乃是从善性、四情出,后学末流放纵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辕北辙了。

    这良知便是从性、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说是不虑而知。性、情、智,一脉相承。王阳明特别提倡‘致良知’,确实有所洞见。

    然而若不明性、情、智三位一体,良知乃是从善性、四情出,后学末流放纵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辕北辙了。

    良知和理智并不相同,良知是从善性、四情派生出来的,纯然是善的,理智虽以情感为基础,亦受情感所左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