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常山军火烧连营-《赵云》
第(1/3)页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赵云突然想起了这句古诗。』 笔Ω趣阁Ww』W. biqUwU.Cc
孩子们安顿的地点,位于珠江口的一个无名小岛上,一排排的房屋早就修好了。
赵家人充分显示出曾在真定的训练有素,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经过家族内部的自纠,特别是看见了几个人头悬挂在番禺城头,一个个赵家人又规规矩矩。
想起麋竺说的有关黄巾要针对赵家的话,赵云不禁沉思起来。
大汉边境地区和来自少数民族的骚乱,自孝光武帝取得统治以来就一直有的。马援的故事,应当算是有名的了。他在西羌、南越乃至最后死于五溪蛮的征程中。
相对来说,前三朝的情况基本上是安定少事。转折和过渡出现在孝和帝以后。七、八十年间,爆了大小百余次的农民起义。折算下来,这是无年不有的节奏。
总的来看,骚乱的起点,要从孝安帝即位以后算起。他在位时的骚乱,主要生在羌、鲜卑、乌桓、南匈奴,以及交州等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世纪羌战,是其中的重头。
孝安帝永初五年的一份诏书里说:“寇贼纵横,夷狄猾夏,戎事不息。”
孝顺帝时的骚乱,在内地呈现出大面积失控的态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江淮地区,这是华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统性质的骚乱多生地带。
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的骚乱,多少会含有一些民族性的动乱因素,以汉人为主的地区骚乱,则显示出更为直接单纯的生存境遇与压力。
骚乱具有某种质变性质,当始于孝桓帝登基前后。长期的边境鏖战,使大汉帝国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淖,耗资巨大,疲于应付,就如一个人的身体,疲乏的身体病痛多。
有些时候赵云想来,其实也真不咋怪灵帝,他上任的时候就是一个儿皇帝。及至后来掌权,权利的蛋糕被瓜分得只剩下可怜的一小块。
刘宏不得已,和其下人宦官结合,对抗日益强大的世家豪门,从而有了党锢之祸。他敢杀人,却不敢随意立名目。后来现收效甚微,不得不开始卖官鬻爵。
桓帝时的骚乱,已不再只是集中出现于边境或江淮等传统骚乱多生地区,而是几乎遍布了整个大汉管辖范围,包括属于中央主控区的河南尹、冀州。
此时的骚乱还涌现出一个特殊现象,每一个人自立名号,或称王或称皇。
“安顺以后,风威稍薄,寇攘寖横,缘隙而生。剽人盗邑者不阕时月,假署皇王者盖以十数。或托验神道,或矫妄冕服。”
这是一个充满预示的政治信号。
到“黄巾起义”爆,就响起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震天口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