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论道 二-《九州志之诸子百家》


    第(2/3)页

    邹恒把声一杨,说道:“阳德在上,阴怨在下。按照万物阳生而阴消之规律,阴阳家主张报德以德、报怨亦以德。以盛德之势,遏制怨气蔓延,力所能及,开创太平之世。”

    “原来如此!”百姓听罢,皆有感而发。

    报德以德,乃是自然而然,人之天性,实属正常。报怨以德,与佛家的以善报怨颇有相似相处,此时百姓再次听来,未感到突兀,故而也无异议。

    邹恒对时间拿捏的恰到好处,似乎也已推算到无人会发问,故而径直退了回去,结束了论道。

    其实,但凡来此求道的百姓,无不品高德重,平时生活之中,已然存在以德报怨的行径。阴阳家讲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并无什么新意。唯一不同之处在于,百姓听罢之后,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感触良多。

    “人心受外界干扰,总有起伏不定之时。自己常chang以德报怨,却发现对方总是以怨相对,难免会质疑以德报怨的行径是否正确。久而久之,就会动摇心境,改bian初衷。今日听了阴阳家之言,方才让人明白了:我们首先要正视德怨,莫要认为报怨以德,对方就一定会被感化,从此不再施怨,因为‘怨’永uan存在,绝不会消除。人类只用通过崇尚德行,才能营造盛德之氛围,从而遏制怨气,令世间不断变好而已。”肖逸长吁了口气,忽然有一种霍然开朗之感。

    无论对待铭浩、静灵,还是对待吕尚、公孙辩等人,他总是报怨以德。可是,待发现对方根本无动于衷后,自己心境的确发生了动摇,这才有了“我要成圣”的想法,想通过圣人之教来感化众生。回想过往经li,岂不正好印证了阴阳家之论?

    “过去,我以为是我德行不够,不足以感化世人。现在看来,原因根本不在于此。即便我做了圣人,也不可能做到感化所有世人,只能尽可能地开创盛德之世而已。这是事实,不可强求!”肖逸想通此节之后,心境突然稳固了许多,脑海中再想起铭浩等人时,再无起伏,平淡无波。

    在其沉思之际,又有两家依次论道。其中一家旗子上写了一个“茶”字,教授世人通过‘吃茶’来“内省修行”,达到心境平和,看淡德、怨。

    其主张亦是“以德报怨”,绝妙处在于心境修行上。茶道几乎融合了佛、阴阳二家之道,但相较而言,又更贴近百姓,更易达成。

    毕竟佛家那五蕴皆空的心境唯有出家修行方可办到,阴阳家的阴阳五行之论又艰涩难懂,但是茶家却借助“吃茶”就可使人达到心若止水的地步。其虽是小家之道,却委实令人叹服。

    那茶家之人娓娓道来,讲了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诸多程序,其意盎然,其境妙美,令人心生向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