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论道 一-《九州志之诸子百家》
第(2/3)页
又一人问道:“可是世上总有些人,一辈子作威作福,为非作歹,到死也未见被感化。”
了蕴大师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世间有因果得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果报三世,今世难乃是前世孽,今世孽将在来世报。今生一切善恶,或今生,或来世,终究会得报。”
在少室山塔林时,肖逸曾听了空大师说过因果,可是对这“果报三世”之说终究有些难以置信。
不过,听到此时,他已基本理解了佛家之道,心道:“佛家讲的是修心之道。不论他人如何对我,我常怀一颗善心,如此,天地万物在我眼中将会万般美好。而后,以我之心,度人之心,万千年后,或许会造就一个人人向善的大佛国。届时,无人会施恶,也就不会有怨。我等不能理解,只是缺少一颗无视德怨之心罢了。”
肖逸想通之后,顿时对佛法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不禁感佩道:“佛家普度众生,的确有可敬可佩之处。”
待众生无i问后,了蕴大师功成身退,结束了论道。按照次序,下一个由阴阳家出场。
阴阳家论道者仍是那邹恒。只听邹恒道:“天地生二气,一曰阳,一曰阴。阴阳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阴阳消长,故生万物。”
正当众生感到云山雾罩,大感迷惑时,邹恒方奔入主题,道:“万物之变,阴阳之化也。纵观万物之变化,皆有阴阳之二性。德为阳,怨为阴。吾等探讨报德报怨,其旨于崇德化怨,开创盛德之世。然而,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地阴阳,合成离生,缺一不可。故而,以天地阴阳而论,有其德,则必有其怨。是以,德、怨将始zhong并存于世,无论谁家道法,终究不可能达到盛德无怨之世。”
众生哗然,皆感不解。如其所说,论报德报怨,正是为了寻求一条开创盛德之世的途径。然而,阴阳家作为第二家论道就说世间根本不可能完全无怨,无意间已将所有道论都给予了否定。众人闻之,怎能不惊?
不过,肖逸听到耳中,却又有另一番想法。心道:“阴阳家这般说法,倒与道家‘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之论相近。道家亦认为世间万事相反相成,有德必有怨。但是,道家颇为反对这等形态,阴阳家却客观承认这等形态的存在。想要改bian这一世界,就必须真切地认识这一世界。两家相比,在此点上,阴阳家比道家可务实多了。”
而且,在道家看来,只要天地返璞归真,到达初始之态,即可以实现无德又无怨之世。
道家弟子听到此处,自然极不认同此言,交头接耳,皆道阴阳家就爱“作怪迂之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