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无出其右!-《我的网恋对象是明星》
第(2/3)页
“而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世界里,最能让大家接收到海量信息的,便是电影、电视剧和书。
“现在经常说,要培养文化自信,要传承传统文化。我想知道,那些流传了千年的民间传说,算不算是传统文化?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可以三观不正,可以男主有老婆还要和女主谈恋爱,而那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鬼怪传说,却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或许,那些故事里,确实有着诸如封建迷信的糟粕存在,然而其故事内核,难道不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吗?我们为什么就要因为它们里面存在的一些不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小缺点,就将所有故事都抛弃呢?
“如果真这样继续下去,那或许若干年后,棒子有他们自己的民间传说体系,日笨有他们自己的民间传说体系。而我们华夏的年轻人,却不知道华夏的民间传说是怎样一种风貌。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或许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看到九尾妖狐,会问那是不是玉藻前;看到天狗食日,会问那天狗,是不是阴阳师里的大天狗。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张昀字字铿锵,说到最后,就连自己都有些悲愤难以自已,其他人更是尽皆沉默了下来。
诚然,华夏诸多民间传说和习俗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糟粕,但那是时代限制下的必然产物。如果仅仅因为些许糟粕,就否认其全部存在价值,那实在是因噎废食。
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改造成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新型民间传说吗?
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往的诸多版本里,李靖都是“大义灭亲”的冰冷父亲形象,这是古代的三纲五常之下,所描绘出的刻板形象。但在《魔童降世》中,李靖被改编成了嘴硬心软的慈父,其中愿一命换一命,替儿赴死的桥段,更是让人潸然泪下。
这种继承于华夏传统文化,而与当今时代相结合的作品,难道不应该是华夏文化传承的正确做法吗?
不管精华与糟粕,一味继承,与看不到其实际价值,一味摒弃。这两种思想,都是错误的!
就像清明节连烧纸都不允许的一刀切,他们只看到了这里面的封建迷信与火灾威胁,却从没想过,人们为什么要在这样的一天里,为自己的祖先祭祀。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烧纸祭祀其内蕴含的,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最敬爱的人的怀念,以祭祀的方式,聊表慰藉,而不是真的相信祖先能在地下花这些钱吧?
——而所谓的火灾威胁,更像是一种懒政。
“我们拍《华夏诡事》,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电视剧,让现在的年轻人们看到口口相传的华夏在民间传说,展示华夏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
“何为文化自信?何为文化崛起?这么多年了,华夏文化,真正走出去的,又有多少?年轻人又哪里自信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