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甚至连各种指令文件都是打工人代笔,他们签字就完事了。 船开到到了圣路易斯时,很多细节都已经敲定,一些随从下船去传达指令,用电报。 美国画家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代码后,电报也随着东部的铁路建设开始普及。 这极大的加快了各种社会活动的时效性。不亚于现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可惜这东西就跟铁路一样,你一段,我一段,山头林立,结果就是~费用奇高。 这导致电报内容经常简练到极致。比如发一个“?”。没错,为了省钱,发报人可能就这么操蛋。当然,收报人也不含糊,他也许会回一个“!”。 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98个字的电报,通过3200公里电缆,花费了16个小时传输到美国总统手中。这速度在当时已经是无与伦比~如果是一封信,它起码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美国开拓西部时,很多地方没有电报,那些经常翻山越岭,横穿深山老林,纵马戈壁荒漠的,往往不是什么牛仔,也不是什么赏金猎人,而是那些邮差。 甚至为了保证邮差们的安全,美国动用军队,修建堡垒,只为确保邮路畅通。这些堡垒直到今天都是美国的常见地名。 与之对应,中国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搞电报这东西,足足迟了40年。满清不知道电报好用么?不,纯粹就是拒绝新事物。这是一种近乎愚昧的愚蠢。 汤姆的指令很简单~收购的棉花在满足摩根堡的储备后。协同船运公司,把棉花运往纽约。 第二封电报是给塞利奥的,让他准备足够的库房,并在价钱合适时,吃下纽约出现的所有的棉花。 第三封是给洛克的,让他督促波士顿造船厂加快新船建造,并在保证移民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腾出船只前往南方运棉花。 至于瑞恩怎么做,汤姆懒得关心。 这样疯狂囤积会不会影响历史?汤姆认为不会。棉花这东西不是钞票,是有数量限制的。它不会因为汤姆的参与就多出那怕一斤出来。封锁并导致棉花卖不出只会发生在开打之后。 只是谁来赚这笔钱的问题。 19世纪50年代末,美国棉花占英国8亿磅棉花消费量的77%,占法国1.92亿磅棉花消费量中的90%、德意志关税同盟1.15亿磅中的60%,以及俄国1.02亿磅中的92%。 汤姆的钱看上去不少,然而在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面前,只是一片小水花而已。 现代人可能难以理解为何纺织品会成为工业革命的典型商品。 换一个角度,为何有男耕女织这种成语?为何会有锦绣前程这种说法? 再换一个,为何历史书里,一个老婆婆因为改进了织布机就能名垂青史? 说到底,衣不蔽体才是工业革命前人类的常态。纺织与农业,地位其实是非常接近的。 家里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的故事听过么? 贵族们的服饰,为何总是花里胡哨的?~因为只要堆砌布料就足够炫耀富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