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分人头和善后-《明末之兴汉》


    第(2/3)页

    所以那些在大明和朝鲜习惯了偷税、漏税的商人们在济州岛都变成了照章纳税的守法商人,好在济州岛的服务也算物超所值,商人们是痛并快乐着。

    郑芝龙已经完成了东南海域的制霸,连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在他手底下都要瑟瑟发抖。见鲁若麟确实没有南下和插手日本的迹象,郑家和济州岛的贸易往来逐渐扩大。南洋的香料、白银、砂糖、名贵木材,日本的金、银、铜、硫磺等源源不断的送到济州岛,带回去大量的布匹、瓷器、铁器、丝绸等济州岛特产。双方的贸易额屡创新高,都从中大发了一笔。

    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枪管和火炮终于送达了济州城,这些火炮大都装备到了战舰上,以提高战舰的战斗力,枪管则立马被改装成了燧发枪装备部队。这些枪管的质量也非常不错,与济州岛的枪管质量不相上下,就是价格太高,已经停止采购了。

    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确实是没有什么节操的,为了银子,忽悠了一批他国工匠来到了济州岛,赚取了大笔的佣金。这些工匠都是枪炮工匠、火炮工匠、造船工匠等高技术人才,这些人来到济州岛后惧怕不已,以为自己被那些黑心的商人卖到了蛮荒之地。但是当他们来到济州城后,才发现这里是一个文明繁华的大都市,比他们国家的城市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鲁若麟给了这些工匠很高的礼遇,使得他们可以安心在这里工作。良好的生活环境、高额的薪水、美味的食物,这些工匠很快就爱上了济州城,安心在这里工作不想回去了。这些工匠的到来很好的提高了枪炮、船只的制造技术,中西方技术的交融下,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绝对是物超所值。

    在这些工匠的技术支持下,济州岛很快就造出了大炮。这些大炮用铜制作而成,都是大口径的重炮,被安置在济州城码头旁的炮台上面,成为守护港口的利器。虽然鲁若麟底下的舰队实力强大,但是也不得不防备有敌人前来进犯,该有的防御措施还是要设置的。

    因为铜料紧缺,船用炮和轻型随军炮还没有开始生产,但是已经开始研制和准备生产了。虽然这次京师对阵清军胜的比较轻松,但那是在敌军没有装备大炮的前提下。一旦敌人用大炮轰击济州岛军队的密集阵型,损失绝对会非常惨重,搞不好会直接崩溃,这是济州岛军队的最大短板。

    清军因为孔有德的投降已经有了大量的火炮,而且具备了生产火炮的能力,所以,以后面对满清大军的时候,绝对避不开对方的大炮轰击。而对付大炮最好的武器还是大炮,所以济州岛也要在这方面跟进才能真正有与清军对阵的实力。

    因为在济州岛开设了众多大型工厂,大明和朝鲜的士绅们开始感受到了鲁若麟之前体会到的痛苦,缺人啊。鲁若麟千方百计搜罗的人口自己用都不够,根本就没有余力向他们提供人手。

    这些士绅们也曾试图在本土建设像济州岛那样的大型工厂,但是本土的保守势力真的太强大了。对于这样人口众多的巨大工坊,传统士大夫们是横竖看着不舒服。这样的行为完全有违儒家的耕读传家优良传统,都去做工了谁来种田,到时候自家的地租给谁种?还能不能愉快的剥削了。所以那些大型工坊简直就是洪水猛兽、是异类,必须在舆论上给予强烈的抨击和谴责,这完全是礼崩乐坏之举。

    官府对这样聚集大量人口的场所天然就保持了很高的警惕,这么多的无产阶级聚集在一起,没有土地缚束,只由一个人或者一家管理,本身就是危险源。要是哪天发生骚乱或者造反,他们是要背锅的。而且海禁政策依然存在,大量的商品出口还是存在风险,需要打点的关系太多,完全抵消不了那点人力优势。

    所以大明和朝鲜本土根本就没有大型工厂生存的空间,何况那里也没有济州岛这样完善的产业链,产销一条龙,完全不会受到制约。因此想要在济州岛开工厂赚大钱,这些士绅们就必须先去拉人头。

    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在这时开始体现,以前是帮鲁若麟买人,赚点运输费,现在是自家的生意了,积极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流民和破产农民、市民成了宝贵资源,被这些士绅们四处搜罗运到济州岛。很多地方的治安环境甚至为之一清,算是附带的好处。

    江南的流民不够了怎么办?去湖北、河南找。利益是最好的驱动力,为了获得工人,这些士绅们是竭尽所能,能量绝对不是鲁若麟可比的。见识过英国工业革命的羊吃人就知道资本家为了获得产业工人是无所不用其极,好在大明有足够多的人口满足这些初级的资本家们,不用他们走上逼农民和市民破产的道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