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柳如是与社会契约-《明末之兴汉》
第(2/3)页
东亚地区受传统的农业封建思想影响,商人的地位很低,官府对商人更多的是管制和压榨,几千年来商人们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待遇,对官府天然就有一种畏惧。鲁若麟现在要做的就是在白翎岛创建一种经商友好型的氛围,吸引各地的商人来这里经商,打造一个商业中心。
因此,白翎岛的软硬件都必须提升,这将是鲁若麟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白翎岛离各方势力的距离都不远,朝鲜、江南、京师、日本、后金,基本都在辐射的范围内,经营的好,无疑是有非常大的前景的。
鉴于出海的各种风险,还有其他考量,李富川等没有贸然答应鲁若麟的邀请,而是要晚些才能给予答复。对此,鲁若麟也表示理解,越是身居高位越是不愿意冒风险,出海在这个时代恰恰风险很高。
送走了徐青松和李富川等人,鲁若麟意外的收到了夏允彝和柳如是的拜帖。显然昨天鲁若麟的一番高谈阔论引起了二人的兴趣,才这么快想要来拜访。
对于这二人鲁若麟还是蛮感兴趣的,所以约定明天在家里扫榻以待。
第二天夏允彝和柳如是如约到访,鲁若麟还拉来了李定成、王仁学、以及新交的张翰来作陪。
相对于那样的大型聚会,这样的小宴反而更加轻松自由点,大家也可以放的更开一些。
席间大家也没有谈论什么诗词歌赋,话题很快就落在了朝堂、局势上面。文人们大多比较感性,对时局也多有不满。言语间不乏抨击朝堂诸公碌碌无为、尸位素餐,泱泱大明竟被后金野人欺凌如是。
鲁若麟也畅所欲言,少了很多拘束。借用后世的丰富信息和全局观念,从土地资源的拥有与分配,财政收入的来源与比例,工商行业的发展与前景,海外贸易的作用与利弊等很多角度来分析大明以及周边国家的情况。
对于鲁若麟的这些新颖观点和看法,众人都是叹为观止,抚案称奇。毕竟在这个信息落后的时代,柳如是、夏允彝等人的信息来源渠道有限,即便是朝廷的邸报,很多信息也都是被屏蔽或者隐瞒的。他们更多的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书信获得部分信息,再相互交流才能对局势有稍微了解,因此鲁若麟集合众多信息传达出来的观点就很有说服力了。
落到大明眼前的局势,鲁若麟用病入膏肓来形容时,众人皆是不认同。毕竟身在江南的他们还没有感受到乱世来临的悲惨与混乱,虽然大明北方不时有流寇和鞑奴肆掠,但是江南依旧繁华兴盛,看不到末日崩溃的迹象。
鲁若麟给他们详细分析了当前的情况,特别是财政崩溃后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可以说大明帝国在各条线上都已经走到了末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都是弊端丛生,积重难返。已经不是小修小补可以挽救的了,除非大刀阔斧的来场变革,基本已经无药可医。
即便皇帝有变革的意愿,占据朝廷和地方的权贵们也不可能放弃手头的利益,从自己身上割肉,哪怕是张太岳重生也无能为力,破而后立已经为时不远了。
对于鲁若麟这样大逆不道、惊世骇俗的话,哪怕是言论一向大胆的江南也鲜少有闻,在场众人都是吓出一身冷汗。偏偏鲁若麟的言论都能自圆其说,且有事实佐证,让他们也无力反驳。
鲁若麟还告诫他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北方局势已经有崩坏的迹象,江南也要早做准备。江南承平日久,繁华兴盛,素为朝廷的财源重地。但是也造成市井气息浓厚,喜文而厌武,军备松弛无有强军。反观北方民风彪悍,历来盛产强军,一旦有强敌自北方来,江南几无自保的可能,到时候就如同闹事里持金的孩童,任人宰割了。
本来轻松愉快的氛围被鲁若麟说的沉重而压抑,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思虑和忧色。
说到这里,鲁若麟也不忘了给自己打广告,告知众人自己正在海外寻觅和建设基地,希望能够收纳更多的大明流离民众,万一真的事有不歹,也能为汉人保留一份元气。现在自己这里紧缺各种人才,只要愿意到他的手下做事,一切待遇从优。
这些人才包括但不限于文人士子,女子、工匠、商人、农民、手艺人等,只要愿意来,都敞开了接纳。如果他们有这方面的人愿意前往白翎岛生存发展,鲁若麟保证他们的安全无忧、待遇丰厚。而且自己这里空缺很多,只要确实有才能,不问出身,择优录取。
并且郑重的向众人请求,多帮自己推介引荐人才,必有重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