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大番薯(1)-《锄清》


    第(3/3)页

    张书堂断后的那一次,张家少了整整五分之一的人手啊!

    朱慈炯继续道:“这第三,还需要舅父全力去做。”

    张思源急忙点头:“请殿下吩咐!”

    “舅父帮我寻来铁匠,最好是会打造火枪的,还有寻矿师也要找到。”

    朱慈炯指着北方:“这秦岭莽莽上千里,内里荒无人烟,里面矿脉无尽,我们需要找到铁矿、磷石矿、铜矿、硝矿、硫矿……等等,这些都是急需的!”

    “这事容易,秦岭够大,只要我们不去武关那里,就不会暴露。”

    张思源点点头,应下了这件事。

    朱慈炯继续道:“粮食事关重大,舅父还需要派人去江浙一带,沿海一带有番邦传来的红薯、玉米等物,这玉米虽然产量不高,但是,红薯却是一个好东西!”

    在没有化肥的时代,玉米需要水浇地才能结籽,是以产量真不高,甚至很多旱地,根本就不能种!

    红薯的产量就很是可怕了,稍微培养一番,亩产上千斤不成问题——而小麦旱地的产量不过百十斤,便是一等水田,产量也不超过两百斤。

    这么一对比,就知道红薯可是救命粮。

    “红薯?可是番薯?”张思本疑惑道:

    “殿下,我记得父亲当年在福建为官的时候,曾经提起过此物,他说此物虽然产量高,然则微毒,久食腹胀难消,更会伤胃。”

    张思本是庶子,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明末他父亲在福建做官的时候,他已经记事。

    “此物若是不处理,的确会伤身体,但是,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朱慈炯叹息了一声。

    徐光启他们当年就是研究这个的,只可惜还没有找到对付红薯毒素的办法,他就早逝了……

    若是徐光启知道这东西只需要配上油脂,换句话就是炒菜,就会减缓了胃酸的反应,不知道会不会从棺材板中惊起……

    张思本一楞,他怎么记得父亲提起了这个,就叹息不已呢?

    还有,这东西的副作用既然解决了,为什么却没有推广开呢?

    番薯的产量,乃是小麦的十倍,若是推广了此物,就再也不怕饥荒了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