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名垂青史-《反穿越调查局》
第(2/3)页
“当然不同!”赵亮说道:“御驾亲征是指,陛下只要在几十万禁军的严密保护下,到接近前线的几座城池巡视一番就好啦;而你说的上阵打仗,通常的概念是,亲自跨马提刀,带着麾下将士们与敌人对砍。这两个意思能一样吗?寇相,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老夫正是此意,”寇准打蛇顺杆上,连忙接着赵亮的话茬儿说道:“尔等这些胆小之辈,一提到打仗就怂的不行,殊不知战场之上也有不同的位置和角色。陛下率军亲征,根本无须亲自指挥作战,只要龙旗出现在前线,我方百万军民必将士气大振、奋勇杀敌,而契丹人则会自上而下皆惴惴不安。如此一来,战局利害定然扭转。可叹的是,你们贪生怕死也还罢了,居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陛下也看作和尔等一样,无端折了陛下的堂堂威仪!”
宋真宗在御座上听得分明,心中暗道:对呀?就算朕御驾亲征,也不至于非得自己跑去打仗干架呀。说白了,无非就是从开封的金銮殿,搬到澶州的行宫,照常吃饭睡觉写字画画。这仗嘛,该谁打谁打,该怎么打怎么打。打不赢,朕就往南边跑,到时候也没人怪罪;可万一不小心打赢了,那绝对是皇帝生涯中极为光辉的一笔,无异于是赚大啦!
瞧着宋真宗有点心动,陈尧叟忽然道:“陛下,临安侯才是在偷换概念。臣虽然是文官,但蒙陛下圣眷信任,执掌枢密院多年,所以对军情战事并不陌生。沙场之上,哪有什么简单巡视一番即可的道理?古人云:兵凶战危。一旦御驾到了边关,就等于卷入大战的旋涡,倘若我军失利,败兵就好似山崩海啸一般,根本无法控制。即便有禁军护卫,也必然非常惊险。更何况契丹人若是知道陛下在那里,一定会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猛攻,到那时候,谁又能保证您的安全?”
宋真宗稍稍才提起的一点心气儿,顿时被陈尧叟这盆冰水浇了个透心凉,此时此刻,他满脑子都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恐怖场面,忍不住面露迟疑之色。
赵亮不待他犹豫,连忙驳斥道:“照陈大人这么说的话,那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就不必打了。你作为大宋军政的最高长官,时时刻刻想的不是如何取胜,而是怎样远离危险、保命求生,我军将士又焉能不泄气?亏你还好意思说蒙陛下信任,掌管枢密院多年,你自己想想,对得起这份信任吗?满朝文武谁都可以怯战避祸,唯独你这个知枢密院事不行!”
陈尧叟被赵亮怼得一愣,猝忽间不知道该如何回应,王钦若替他解围道:“临安侯此言差矣。陈大人并非怯战,只是心悬陛下的安危,不愿让我大宋皇帝以身犯险罢了。他刚才说的没错啊,一旦兵败如山倒,谁来护着陛下呢?你敢夸这个海口吗?”
“你这种假设分明就是在杞人忧天。”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质问,赵亮从容不迫的说道:“刚才我讲的很清楚,陛下御驾亲征,主要是为了巡视前线、鼓舞士气,同时震慑大举来犯的契丹人,并无直接参战的危险。此次敌人的总兵力大约二十万,是进攻方,而我们作为守方,一旦全力迎战,至少能动员四十万左右的军队,再加上坚固的城池要塞和充沛的粮草补给,即便作战失利,也完全可以凭险固守,给陛下留足撤离险境的时间。所以说,像眼前这样一个能让陛下亲征督战、取得对辽国的大胜,进而名垂青史的好机会,竟然被你们两个蠢货白白浪费,真是愚不可及!”
听赵亮扯到“名垂青史”,宋真宗的小心思又开始不受控制的萌动了,他犹豫片刻,试探着问道:“额……临安侯、寇相,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朕只是到前线那边巡视督战一下就可以吗?”
“吾皇圣明,千真万确呀。”寇准听出皇帝再次动心,赶紧又添上一把柴火:“臣之前曾与高老将军商议妥当,定下了此行的万全之策,必然可保陛下亲征的安全,绝对不会有半点差错。”
寇准所说的高老将军,指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六十九岁的老将军高琼。此人在后周时期便是军中名将,后来又成了宋太宗赵匡义的禁卫亲信,历任龙直指挥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等职,深得太宗、真宗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
听到宰相提及自己,高琼大步走出,朗声道:“陛下,国家临危,大将理当效死!宰相主战,实乃良谋,望陛下御驾亲征,重振大宋军威。老臣虽年近古稀,愿效力死战,保吾皇周全无虞。”
高琼在宋真宗心中极有分量,连他都这么说,顿时让皇帝安心不少。略微思忖后,宋真宗点头道:“好,那就劳烦寇相和高爱卿一起,再商议出个详细的条陈奏对,包括几时率军出征、带哪些部队同行、走什么路径、在何处歇驾、卫戍重任由谁负责等等。待朕看过没问题后,再做定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