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人类分布(下)-《世界演义》
第(2/3)页
o2b是东亚人又一常见类型,在东亚地区主要分布在日本和韩国,但在东南亚,则有更广阔的分布。
(xue的数据,2006):日本13/47、韩国12/43、延边朝鲜族7/25、锡伯族1/41、满族2/35、赫哲族2/41、达斡尔族1/39,(hammer的数据,2006):日本29.5%(76/259)、满族3.8%(2/52)、韩国36%(27/75)、越南4.3%(3/70)、印尼16%(4/25),han—junjin的数据:日本25.9%(28/108)、朝鲜19.4%(31/160)、印尼19.5%(7/36)、菲律宾1.3%(1/70)、越南14%(7/50)、泰国5.4%(3/55),总体看,在日韩和东南亚地区,o2b分布很广,在汉藏语居民中,o2b基本是没有的,在阿尔泰语系中,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蒙古和突厥语地区基本没有。
o3是东亚的主人,也是汉族的主体。
根据2007年研究,山西陶寺遗址的龙山文化居民中,上层贵族100%为o3类型,而根据2008年金力李辉的数据,陕西仰韶文化的居民的y染色体snp类型也是o3,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古代中原居民,尤其是贵族,都是o3占有绝对主体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居民的y染色体成分是基本相同的,种族上是同一成分。
o3是汉族的绝对主体,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2004年文波的数据,山东汉族为59.5%(110/185)、河南52%(26/50)、陕西汉族56.7%(51/90)、云南汉族63.4%(59/93)、广东汉族53.9%(34/64)、四川汉族57.1%(36/63)、浙江汉族是50.9%(54/106),张咏莉2002年福建汉族的为58.8%(47/80),2006年hammer的数据北方汉族65.9%(29/44)、台湾汉族49/84(58.3%)(注意这个数据和张咏莉2002年福建汉族的58.8数据几乎一样,类似的还有nonaka的台湾汉族,183个里106个o3,比例58.2%,福建闽南汉族和台湾汉族数据高度一致),xue的2006年数据,哈尔滨汉族o3频率是68.6%(23/35),luchuncheng的数据中南京汉族为53.6%(429/800)、马明义的数据中四川汉族61.8%(211/341)2007年zhouruixia的数据,甘肃71.3%(62/87),所有数据中,除了河北人83.3%(10/12)由于样本太少外,目前看到的o3出现最高比例的汉族人群是客家人,根据2003年李辉的数据显示,福建长汀客家人中o3的比例高达74.3%(110/148),还有一个类似的数据,是2002年李辉在《广西六甲人来源》一文中的数据,为77.8%,(21人/27人)。
总体上看,所有汉族中,o3都是主体的,不同的取样可能造成数据有波动,但总体出现频率大部分一般在50-70%之间,虽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汉族内部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显示了汉族的共同起源。
今天10亿汉族的绝大多数,都是5000年前中原原始居民的直系后代。主体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o3(两种文化居民的父系成分相同),o3也就是来自中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居民构成了各地汉族父系远祖的压倒性绝对多数,其次是河北的磁山文化的o1,红山文化的o3、o2和o1,和良渚文化的o1,其次还有湖北大溪文化和江西吴城文化的o2a,今天广阔的中国土地,仍然为5000年前中国远古土著居民的子孙所占据。
汉族的平话人群是汉族唯一的例外,其o2a超过o3而占主体,与其他汉族不同。
东亚其他民族中,o3也非常常见,这并不等于说这些民族中有汉族血统,因为o3至少在1万年前就扩散到了整个东亚,他们就是这些远古人的后代,而非后来中原统一崛起的汉族带去的。
其他汉藏语居民:spencer2001年数据,东干族40%(16/40),zerjal数据2002年:土家族52.8%(26/49),董永利的数据55.8%(38/68),和汉族非常接近,实际很多汉藏语居民都和汉族接近,又如白族2004年董永利数据为50%(25/50),而2004年文波的数据为50.8%(31/61),白族和土家族可能和汉族有非常紧密的民族起源关系。而其他汉藏语民族和汉族关系要相对远些,如xue的数据:羌族30.3%(10/33),藏族40%(14/35)、布依族31.4%(11/35),如董永利2004的数据:哈尼族17/41、景颇族4/17、彝族12/41、纳西族1/41、布依族2/48(和xue的数据显著不同)、普米族4/47。
中国境内其他民族的数据还有:傣族21/112、黎族1/31、壮族8/28。
在东亚的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2006年hammer数据日本为20.2%(52/259),韩国为40%(30/75),torukatoh的数据,延边朝鲜29.1%(23/79)、韩国34.1%(29/85)、日本16.2%(19/117),xue的数据:延边朝鲜40%(10/25)、韩国17/43(39.5%),nonaka的数据韩国为44.5%(117/317),wookkim的数据韩国47.2%(102/216),总体上看,韩国o3比例大致在40%以上,为第一大类型,日本大致在20%,在日本o3比o2b少。
在阿尔泰语系中,东北地区满语族人o3比例非常高,为满族、锡伯族、赫哲族的第一大类型。在蒙古族人群中,内蒙和喀尔喀外蒙人最高,大致在20-30%之间,西部蒙古o3非常少,基本都在5%以下或者根本没有。西伯利亚地区没有o3的分布。突厥语人中,o3不高,但分布很广,最高为裕固族和撒拉族,大致30-40%,维族大致10%,越向西则越来越少,哈萨克族大致在10%,乌兹别克大致2%、而到了土耳其地区,523个土耳其人只有一个o3,只占0.2%。
o3占各阿尔泰语人群的具体数据如下:
满语族:ue数据:满族37.1%(13/35),hammer数据满族38.5%(20/52)、torukatoh数据满族42.6%(43/101),文波的满族数据为44.4%(8/18),xue中,赫哲族为44.4%(20/45)、锡伯族26.8%(11/41),鄂温克族23.1%(6/26),鄂伦春族19.4%(6/31),hammer鄂温克族数据为24.4%(10/41)。
蒙古人:喀尔喀蒙古zerjal数据22.8%(34/149),卫拉特蒙古1.0%(1/98),spencer数据外蒙古8.3%(2/24)、torukatoh数据喀尔喀蒙古18.8%(16/85)、乌梁海蒙古6.7%(4/60)、zakhchin蒙古8.3%(5/60)、khoton蒙古2.5%(1/40),xue的数据内蒙古28.9%(13/45),外蒙古10.8%(7/65)、达斡尔族25.6%(10/39)。
突厥语人:zhouruixia数据:裕固族34.2%(18/52),维族12.2%(6/49),zerjal2001年的数据维族10.5%(7/67),xue的数据:伊犁维族15.4%(6/39),乌鲁木齐维族6.5%(2/31),spencer在2001年的数据特别丰富:吉尔吉斯1/52,哈萨克9.3%(5/54),中亚维族12.2%(5/41)、图瓦人1/42,卡拉卡尔帕克人11.4%(5/44),克里米亚鞑靼人1/22,乌兹别克人14/326。pakendorf在2006年的数据里,图瓦人1/55。土耳其人1/523。可以说,突厥人中,o3是普遍存在的,但比例都不高,和突厥邻近的塔吉克、伊朗、巴基斯坦等地也发现了o3,可能是突厥人、蒙古、契丹人或者汉唐时期华人的影响。尤其是哈萨克维吾尔等人群中o3比例远远高于西部蒙古人,显示了o3的来源绝对不只蒙古草原,古代中原人也参与了这些民族的形成。
五.走出东亚的土著人群——n和q1
n和o是姊妹类型,大约在3万年和o分化,并在距今2~1.5万前从东亚出发,进入西伯利亚和东欧。
但n遗留在东亚的部分仍然是很多,不容忽视。
n可以分为n*、n1、n2、n3四个部分进行陈述。
n*是汉族的常见类型,在10个汉族人群总数1475人的样本中,共有100个n,占6.8%,最低频率为0,最高频率为15.0%(hammer华南汉族6/40),其余如南京6.1%(49人/800人)、华北9.1%(4/44)、台湾6.0%(5/84)、四川8.8%(30人/341人)、兰州6.7%(2/30),所以说n是汉族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以往很多数据没有单独检测该snp,所以全部被归类到了k里,造成了汉族有k*的假想,实际上,汉族是不含东南亚的k*和中东的k2的。
n*最高频率出现在彝族等西南民族中,彝族hammer2006年的数据为30.2%(13/43),附近的土家族4.1%(2/49),而四川汉族中为8.8%(30人/341人),西南地区可能是n*的大本营。
n1分布要小的多,目前看,最主要分布在中国,如hammer的数据里为华北汉族2.3%(1/44),韩国人1.3%(1/75)、满族人1.9%(1/52),xue的数据里为满族5.7%(2/35),锡伯族2.4%(1/41),布依族5.7%(2/35)。由于检测该snp的论文只有这两篇,所以目前发现的人群还很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