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抗击者》
第(2/3)页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等职,之后没多久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归隐之后,他就开始疯狂写诗描述田园生活,因此又被称作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李天明告诉李子枫:“其实陶渊明的诗句文采并不出众,走的也是纯朴风,比如他的这首《归园田居·其三》,大意是说他在南山下种豆子,结果豆苗都没野草长得好,所以他得一大早起来铲除杂草,晚上才能回去,由于回去的路上草木丛生,他的衣服都被沾湿了,但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不违背他的归隐之心。”
李子枫听了嗤笑一句,“我看陶渊明的诗句都是大白话,无非是将大白话搞成五个字五个字的诗,生前红不了是肯定的,写这种谁会觉得他是才子……”
“但陶渊明的态度,在后世看来就很难能可贵。”李天明说,“后人从陶渊明的诗句里,读的是他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闲适的优雅,读的是他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让他的诗句自成一派。”
李天明虽然这样教育李子枫,但陶渊明真的闲适优雅,归隐之后内心安逸静谧么?
《归园田居·其三》的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正是陶渊明内心的一种挣扎与不确定么?
衣服湿了没关系,只愿不违背自己的归隐之心,可见在陶渊明披星戴月回家的路上,也带着对归隐生活的担忧。
正如现在的李天明,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带着外婆活下去,为了适应十四中这个小社会,他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但在大学张老师的开导下,他也在尝试着做自己能改善的事。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李天明对于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是忧虑的,对未来能换来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李天明喜欢顺着外婆玛丽的喜好,聆听古人,好像他的境遇古人都遇到过,与其说是纵古贯今,不如说是无声的聆听,聆听几千年前另一个相似灵魂的声音。
李子枫一听李天明说了陶渊明的诗句,马上顺口说出了一句席思雯更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席思雯本来下了课就准备走,但这样的比赛让她挪不开脚步,作为学霸的她,只听了一两句,就自然会好奇李子枫这样的学渣究竟能说出多少带“南”字的诗句。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李天明道。
李子枫有恃无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南去逢回雁,应怜相背飞。”李天明话音才落,李子枫便道:“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