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筹备-《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第(2/3)页
在好莱坞,电影公司做发行,很有针对性,千方百计的把主要目标观众对电影院里赶,而在香港,电影公司做发行,是广而告之,毫无目的性,只是贴贴海报,在人群中吼一嗓子——我的电影上映了,快来看啊!
好莱坞好像精细化种田,哪里种土豆,哪里种麦子,一清二楚,然后根据不同的种子,施不同的肥料,最大化的收获果实。
香港好比懒人种田,随手撒一把种子,倒一堆肥料,至于长的是什么,长的好不好,就看老天爷赏不赏脸了……
当然这和香港电影市场狭小,竞争力不足有关,电影公司躺在卖方市场的迷梦里,幻想着只要放映,总有收入,不会费心费力去做观众定位分析。
同时香港没有美国那么发达的电影周边产业链,即使有观众定位分析,也找不到针对该群体的广告媒介。
比如《追女仔》,定位很清晰,就是青年情侣群体,但在香港,没有针对这个群体的报纸杂志,想要做广告,只好撒大钱,上销量大的报纸和杂志,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然而现在用处不大,不代表未来用处不大,邵氏嘉禾可以躺着做梦,沈冲不行,随着他计划的展开,以后香港这弹丸之地里,肯定会出现很多的电影公司,不提前安排,弄一个类似nrg这样的市场调查公司做档期协调工作,到时候内耗会非常严重。
香港戏院商会极为弱势,除了票房统计,别无所为,沈冲对此非常不满,这个市场调查公司,如果做大做强了,能形成一个隐形的联盟,代替戏院商会,方便他淘汰那些垃圾电影公司。
不过市场调查公司,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好的,还需要和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配合,这方面,沈冲让费小蝶去和香港的几所大学合作。
费小蝶本是杂志社的会计,《电影时代》和香港戏院商会合作,统计整理历年香港电影票房数据的时候,编辑们都不愿意去干这活,她毛遂自荐来做这个,引起了沈冲的注意。
经过广州之行和台北之行,沈冲得出了两个体会。
第一:自己旗下卧虎藏龙,有很多人才。
第二:即使是前世里鼎鼎有名的成功人士,也未必靠谱。
所以成立调查公司的时候,沈冲也不去费心找记忆里的名人,干脆把费小蝶提拔出来,然后把海伦娜从美国招揽来了。
市场调查公司,在很久以后的未来,才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而沈冲目前的主要精力,是如何拍摄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李嘉诚即将鲸吞和记黄埔,所以他把手上几乎所有的资金,都投入股市,疯狂的收购和记黄埔的股票,所以在整个9月份,沈冲是没钱的,没钱,就没法折腾其他东西,正好用这个空档期,专心致志的拍《活埋》。
为了尽可能多的接触电影的方方面面,沈冲决定从拍摄器材租赁,到剧组成员招聘,再到后期剪辑制作,都不假人手,亲力亲为。
《活埋》的剧本,沈冲写了个大体骨架,陈韵文添了很多感情戏,邱刚健加了很多内涵,和他一起来香港的金士杰,现在正窝在酒店里,构思着给这些内容加一个幽默的外皮。
沈冲自认没什么幽默感,没本事去参合剧本的事,所以他去筹备电影的其他方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