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后方先安定-《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2/3)页

    说到底还是李世民膨胀了好大喜功了。

    李正对冯盎说道:“要说东征现在还不是时候,几年内东征都不是一个好时机。”

    “你为何如此认为。”

    “杨广三征高句丽都没有打胜,而且战事一旦开始就是消耗国力,也不知道是不是杨广他打急眼了,才会三次征讨,所以在下认为现在东征高句丽并不是一个好时机,风险太大,收益太小,容易让大唐陷入战争的泥潭。”

    “战争都是要有付出的,拿出一百万贯的战争准备,想要回本就要打回三百万贯收入才算是有收益,这就是战争的成本,若是拿不回收益一百万贯白白付出,坏的更是名声。”

    “一旦出征就一定要拿下,给军功,给军饷,给封爵,这些都是必要的,国战一旦开启关乎的会是整个中原的利益,亏空一百万贯或许不是小事,但是失去了民心就不见得可以收回来了。”

    “若是拿不回收益,陛下想要继续加注很有可能会步杨广后尘。”

    “高句丽迟早要收回来,可不是现在,至少在大唐的西边还未平定之前,都不是出征的好时机。”

    听李正说完,冯盎看这小子目光越加不一样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之前和房玄龄秦琼他们也私底下议论过,确实不是一个出征的好时机。

    房玄龄和李正的话也基本上吻合,房玄龄也是这么认为,现如今要东进高句丽不是一个好时机。

    这小子说得很对,战争是有成本的。

    一场大战要付出的钱财何止百万贯。

    当年杨广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几乎掏空了前隋的百年积累。

    这才落得万劫不复。

    一旦收不回来足够多的好处,赢了还好,一旦输了丢了民心就不会是小事。

    李正说得比房玄龄更加通透,这小子似乎很明白战争的本质。

    一个还没成年的孩子,能用这样的态度来看战争确实很难得。

    战争又何尝不是一桩生意,渭水之盟的时候,突厥人已经都快杀到长安城门前。

    这对李唐江山来说是一个耻辱,李世民积蓄国力咬着牙发动了阴山一战的反攻突厥。

    最终大胜,从此大唐得到了阴山天险,这场胜利之后的所得可想而知非常的丰厚。

    突厥进献的牛羊不计其数,若是没有阴山这场大胜,也就没有现在的天可汗。

    冯盎放下手中的茶碗,“李正,你不做官真的可惜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