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五章 一个人的改变-《晋末多少事》


    第(2/3)页

    多年乱世,避祸山中的隐士众多,现在也已经纷纷出山。

    隐居期间,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脉络,现在自然也愿意拿出来传授给学生,以作为传承。

    尤其是这些北方的学者们,见多了胡人的肆意妄为,也见过了胡人朝廷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所以他们相比于因陈守旧或者纵玄论玄的南方士族,有着更为豁达、更讲求家国情怀的思想。

    不弄玄,而求务实,是北方学者们的基调,也符合关中的需求。

    当然了,不只是书院的北方学者们心态如此,也有一些南方来的先生,秉持着类似的想法,    或许是因为天生如此不合群,    又或许是因为后天受到了刺激、改弦更张。

    此时走在杜英前面的这一位,    就是如此。

    殷浩,字渊源。

    在杜英的势力肇始,以殷家为代表的江左二三流世家就和关中有“接触”。

    这些世家的典型特征就是在王谢等顶级世家和皇室之间左右摇摆,当有一方势力过于强盛的时候,另外一方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提拔二三流世家以做抗衡,而这些世家便从中牟利。

    之前司马昱为了能够在朝堂上压过王谢世家一头,大肆提拔二三流世家,在氏族之中因为清谈而博有名声的殷浩便被选中,成为明面上的执政者。

    但奈何骤然临高位而不见得能承其重。

    一场北伐,丧师辱国,不但让氐秦一夜崛起,而且也让殷浩从云端坠落,成为庶民。

    所谓庶民,其实也是在庶族寒门之列,被踢出了士族而已。

    但殷浩作为二三流世家曾经走到高位的代表,虽然犯了这样的大错,在幕后的影响力仍然还有。

    后来殷家外戚出身的韩伯被迫留在关中,成为了都督府的一员,在他从被迫转向积极支持关中的过程中,也曾经几次三番的邀请殷浩前来关中。

    但是殷浩一开始的态度模棱两可,显然还在观望,但后来随着关中的急剧扩张,在江左也已经注定没有前程了的殷浩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北上。

    而他的北来,显然也带动了整个江左二三流世家子弟北上的潮流。

    只不过大概那个时候,患得患失的殷浩还不会想到,自己半生纵玄,最骄傲的便是清谈玄学,结果到了关中才赫然发现,在这里,整日的高谈阔论并不会受到待见,人们真正期望的是能见到实打实的利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