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三章 何处不可做学问?-《晋末多少事》


    第(2/3)页

    虽然这种事上,古往今来都很难说公平公正,但至少可以在一套完善的品评准则的约束下,变得相对公平。

    “长安书院上下,可否有意见?”杜英接着问道。

    这样的改制方法,受益最大的显然是那些新组建的书院,诸如京口书院、吴郡书院等,师资薄弱,地处关中势力的边陲,一开始甚至都不敢把关中书院的名头直接挂出来,以防刺激到本地那些无比敏感的世家们。

    结果现在,可以理直气壮的对内自称是关中书院所辖,加强内部的团结和荣誉感,对外还能减少关中书院的存在感,    赢了两次,    简称“双赢”。

    但是诸如长安书院,    是关中书院的根所在,结果现在没了这金字招牌,学子们又会不会觉得辛辛苦苦考上来,母校改名了?

    这不是坑人么?!

    法随摇头说道:

    “那倒没有。其一,长安书院本就是关中书院,人尽皆知,所以不会因为换一个名字就没有人买账了。

    其二,书院就是做学问的地方,就算是今日老夫把这匾额换成‘茅······茅屋书院’,那书院之中的人,就不做学问了么?

    无论高台楼阁,还是茅屋田舍,又有什么区别?在做学问的人心中,便是身处烂泥沼泽、头顶风雨如晦,只要手中有书、眼前有光,照样可以做学问。”

    杜英:······

    师父你方才是不是想说“茅厕书院”来着?

    还真是大胆的想法,但是杜英也不得不承认,法随说的有道理,在真正要做学问的人心中,何处不可读书?

    而在想要沽名钓誉的人心中,富丽堂皇的殿宇、赫赫在外的威名,才是追求的目标,可是沽名钓誉的人,又如何能够做好学问?

    倒是杜英用后世的一些思想带入到了现在关中的学界之中,贻笑大方了。

    此时,杜英已经听到了琅琅读书声,一浪又一浪,仿佛一个个教室之中的学子们正在比谁的声音更为嘹亮一样。

    而杜英方才对于书生们别样心思的揣测,不攻自破。

    他自失的一笑:

    “看来书院上下的精气神,在师父的掌管之下颇为雄壮。”

    法随骄傲的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