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我的上海老布》


    第(3/3)页

    现在外环稍微靠市区的很多房子,均价都到了6万左右,如果年轻人想买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结婚,首付30%大约为180万。即使按照月工资1万元计算,年轻人需要不吃不喝攒15年,且剩下的420万,按照目前的贷款来计算,每个月至少要还22290元,需要还30年。

    那么,按照正常逻辑来讲,这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因为这需要个人税后的薪资至少在25000以上,那么试问一下这样的人究竟有多少?

    从纳税总人数角度去计算一下,新税法实施之后,原来1.5亿的纳税人群锐减至目前的6000万左右。也就是说,只有6000多万人口综合收入超过了5000元,当然不排除一切漏网的和额外不用计税的收入,但是比例绝对不会太大,这点从近几年年个税申报你就可以感受的到。月薪5000元想买均价几万的房子,难度可想而知,何况高薪资人群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事实上,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难在一线城市扎根立足了。我们先不说高额的房价,单从房租的角度来讲,一年比一年贵的租金,已经挤压了大部分人年轻租房者的生存空间。

    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80%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每月房租的支出占到了薪资的50%以上。由此可见,很多年轻人一年其实攒不下钱,大部分则是在给房东打工。

    再举一个例子,就拿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所谓结婚“三大件”来说事好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渐渐提高,逐渐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物品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婚姻生活物质保障的向往。

    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三大件”在上海就逐渐演变成了上海丈母娘所要求的房子、车子、票子。

    唯一有区别的是,各地综合实力、生活水平层次不一,因此所要物品存在差别。

    比方,在王有节的老家,结婚所需要的房子、汽车、家具加在一起五六十万就搞定了。可是就这些钞票,可能在上海你连一个卫生间都买不下来!

    这并非崇拜物质,只因生活所迫!!这个道理现在的王有节当然知道。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