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1章 再见-《重生明星音乐家》


    第(2/3)页

    他这次“创作”的大号协奏曲,其实是原本时空,阿鲁秋年的《大号协奏曲》。

    亚历山大?阿鲁秋年1920年生于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在埃里温的柯米塔斯音乐学院就学时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

    阿鲁秋年最负盛名的作品是1950年的《小号协奏曲》,与海顿和胡梅尔的小号协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小号协奏曲,也是跻身经典行列的极少数20世纪作品之一。阿鲁秋年自幼喜爱小号,早在1943年就打算为亚美尼亚爱乐乐团的小号首席瓦塔萨良写一部协奏曲,不料瓦塔萨良在战争中牺牲。1950年《小号协奏曲》首演时并未题献给任何人,直到1977年苏联小号大师多克希泽补充了结尾处的一段华彩,才题献给多克希泽。后来随着多克希泽移民美国这部作品享誉世界,至今已有多种不同的华彩版本。阿鲁秋年说:“这风格可以说是我的一般作品中所特有的,这里没有使用任何民间旋律。所有音调和主旋律特性都力求使这部作品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能被全世界的人所理解。”即便如此,阿鲁秋年搭起的“架子”还是透着亚美尼亚音乐的活力。纽约爱乐乐团小号首席史密斯这样描述这部协奏曲的魅力:“这部作品在小号手中变得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个华丽的曲子。它有非常吉普赛、俄罗斯、亚美尼亚风格的声音,配有感情非常充沛的美妙旋律,充满激动人心的快舌音那类东西。”

    阿鲁秋年作品数量不少但也不算庞大,作品质量都很高。在《小号协奏曲》之后,歌剧《萨亚特-诺瓦》、《交响曲》、《小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大号协奏曲》、《单簧管、小提琴、钢琴三重奏》等作品都是杰作。1988年亚美尼亚发生了毁灭性的大地震,阿鲁秋年却出人意料地写出了清新动听的小提琴协奏曲《亚美尼亚-88》,以一种超然的心境升华出淡淡的哀思。

    秦放歌自然是想着将阿鲁秋年的《小号协奏曲》也拿过来的,毕竟经典,他先拿的是海顿的小号协奏曲,胡梅尔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他也没打算放过。

    光这三首小号协奏曲,基本就可以奠定“秦放歌”在小号历史上的辉煌地位了!

    而阿鲁秋年的这首《大号协奏曲》,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秦放歌当初在学习大号的时候,就有了“拿来主义”打算,也早就把这样原时空的经典音乐作品,练得滚瓜烂熟。他当初学习大号,其实是为了创作,莫扎特、贝多芬之后的交响乐曲,大号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不可或缺。也是因为大号的发明时间相对比较晚,莫扎特、贝多芬在世的时候,大号都没有问世呢!

    秦放歌是这样打算,也是这样做的,在拿出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乐曲的时候,就有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加入大号的部分。

    比如,在歌剧《唐璜》中,原本的管弦乐团曲谱中,就没有大号的分谱,那时候大号都没有发明出来呢!

    秦放歌这个站在巨人肩膀的“作曲家”,就加入了大号的角色。现在的管弦乐团中,几乎没有大号不存在的,至少都是会配上一只大号,和低音提琴一起,夯实乐团低音部的基础。

    同样,这首《大号协奏曲》中,管弦乐团曲谱中,同样是有大号分谱的存在,用的也是标准的交响乐团配置。

    在这会,秦放歌的演奏,自然是没有交响乐团,也没有钢琴伴奏,都靠观众们脑补……

    但这完全不要紧,很多没入门的观众,甚至会觉得管弦乐团的伴奏有点烦人,影响他们听主旋律之类的!

    秦放歌自己则是脑补得更厉害,他在演奏的时候,也是格外的认真和投入,脑补交响乐团和他一起协奏……

    就这,观众们听得也是如痴如醉,因为大家都能听得出来,看得清楚,也感觉得到,秦放歌非常进入状态。这也是他演奏时候的常态,虽则表情动作没啥特别的变化,但音乐里面,却充满了感情和力量,他想要大家感受到的,就是音乐中的这些情感和思想。

    这首大号协奏曲也不例外,一刻钟左右的协奏曲,节奏跌宕起伏,感情变化也相当丰富,但并不突兀。似乎一切的情绪,不管是低沉忧伤,还是欢乐浪漫,都是有迹可循的,各种铺陈渲染,也都做得格外到位。

    还有少不了的华彩,忧伤中带着力量,悲戚中又充满着坚强。

    大号最擅长表达的,自然还是低沉,雄厚的低声部,这也是这首协奏曲的情感基调。有低谷就有高朝,有多压抑,释放之后,就有多快意舒畅。

    最后,音乐从辉煌走向平静,直至归于寂无。

    在这首大号协奏曲中,秦放歌差不多把大号的各种演奏技巧,都秀了个遍,包括“双音”。但他还是有所保留的,毕竟是课外作业,太难大家都完不成的话,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了,所以,他曾在大师班上示范的“三音”,就没有加入进去,算是降低了这首大号协奏曲的难度。

    这也是让很多学习大号的学生们,心中长舒一口气,“双音”已经够难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