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6章 大课-《重生明星音乐家》
第(2/3)页
“此外,中西音乐相结合,也会有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中国民族音乐中许多口传心授的技艺与韵律,是西方指挥、演奏员难以理解的。因此,我们的音乐作品中涉及此类因素时,都应该想办法尽可能地将预期音响效果在谱面上清晰地体现出来,以传达给指挥和演奏员,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我们对最终音响效果的期待。”
秦放歌这好为人师的家伙,一旦讲起来,也真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他哪怕讲这些特别专业的问题,也是各种不带重复的,好在没有唾沫横飞,但依旧激情四溢,“除了写什么的问题外,我知道大家肯定还有怎么写的疑问……”
“结构布局、材料运用、和声设计等基础作曲技术需要我们长期不间断的练习,而运用这些技术的理念进行创作,则是关键。”
“训练作曲技术方面的能力,是我们学习阶段首当其中的功课,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一定要明确一个核心的观念——根据创作意图运用合理的技术。”
“从创作意图着手,从宏观到微观,设计作品的结构、材料、和声、织体、音色等,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根据创作意图在切题的结构中,充分地运用最精简的材料、恰到好处的和声、织体、音色,获得最符合创作意图的音响效果。绝不是漫无目的的、浮夸的技术堆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除了炫酷之外,没有任何的意义。”
“关于结构设计,在我们明确了创作意图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一个符合创作意图的结构框架,在宏观的构想下逐层塑造中观、微观的组织与形态。那么所谓的结构是要怎样设计才算合理,要遵循传统结构原则还是另辟蹊径?我认为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对传统的规则作出突破,在获得预期效果的同时,还能使作品不落窠臼,这样的设计才是最好的。”
“关于材料的运用,材料与结构是最为密不可分的两个要素,将具有对比性的材料有机地安排在不同的结构中,是使作品拥有结构力量和戏剧性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主张使用少量而精简的材料加以充分且多样的发展,不需要在一部作品中出现多个彼此间缺少联系的材料,这样易使每一个材料展开不够充分,进而导致段落间衔接不自然、作品难以在听觉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此,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灵感有所取舍,不能因为这些灵感都是好不容易得来的心血,就一股脑的塞在作品当中。不能在听众耳朵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很难禁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的作品”。
“当有新材料出现时,一定让老材料带着新材料,从而使段落间衔接自然、行云流水。而对比性的材料之间,则需要一个共性的因素将他们联系起来,让矛盾和冲突在同一个场域中进行、最终融合,从而形成有机的统一。”
“材料运用之上,就是风格的形成。将单一的动机、材料加以充分的发展,使其以不同的形态、性格、色彩、角色贯穿于全曲,从而在听觉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一部优秀作品的必备要素。仅仅把相似的织体和音程“画”在谱子上,或是让纷繁复杂且彼此间缺少联系的材料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结构中,这些做法很难使听众记住一部作品。”
“克利斯朵夫《英雄》交响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只用了四个音就发展出一部四乐章的交响套曲,无论每个乐章各自有怎样的性格、主题,结构间的张力何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4音动机始终深入人心。”
“这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设计材料时中抓住主题,并使其在整个作品的发展中不绝如缕,是音乐风格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后来的这些创作者们,都应该好好品读伟大作曲家的经典之作,学习其中的精华,最好做到引为己用。”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的创作,为谁而写?”
“相信这也是困扰我们创作者们的一个大问题,创作时是否要考虑听众的接受度?我应该为谁而写?”
“我认为,创作者一定要为自己血液中的激情而创作,因为这才是你最本真的、最能够做好的东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