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东湖杂记-《一个顶流的诞生》


    第(2/3)页

    卜今笑道:“当然,放眼全国,就不算了。只不过对张博文化有研究的人,基本知道这个地方。”

    “呃!”

    周牧眨了眨上,“你批评的对,我是没研究。”

    “……你这心思,太敏感了。”

    卜今哭笑不得,“这叫东湖,张博当年在附近草堂隐居,著书累了就来这里游玩,放松一下心情。”

    “他遗留下来的文章中,有一篇东湖杂记。”

    卜今随口道:“说实话,那文章应该是随手写的,没经过修饰,水平非常一般,所以流传度不高。”

    “嗨,你这话,我不爱听。”

    旁边一个人,直接开杠了,“什么叫水平一般?实际上在我看来,东湖杂记称得上是张博遗留下来的文章中,文字最为朴实,情感最为真挚的雄文。”

    “那是你的一家之言。”

    旁边的旁边,又有人杠上杠,“不能你觉得好,就真的好啊,还雄文……公认的雄文,应该是草堂日记……”

    “哪个公认了?”

    又有人杠上开花,“我觉得他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日暮行云!”

    “不对……”

    几个人吵起来了。

    周牧慢慢喝茶,坐看湖波起伏。

    “别管他们。”

    卜今吵了几句,才想到了正事,回头与周牧继续聊天,“我说到哪里了?哦,东湖杂记……”

    “从杂记中,大家了解到,张博每隔三五天,就要来东湖垂钓。运气好,钓到了湖里的白鱼,就当场宰杀,食其鲜。”

    卜今笑道:“我们今年的聚会,捞白鱼吃鱼生,其实就是在向张博致敬,效仿古人,这是雅事。”

    “嗯嗯。”

    周牧点头,其实也在怀疑,这些人就是为自己的贪吃,找个光明正大的借口。

    可怜的张博,为此而背锅。

    “对了。”

    卜今顺手一指,“在张博垂钓的地方,原来有个小亭子,不过由于年久失修,几十年前就毁坏了。后来市政经过商讨,决定在亭子的原址,重新再修个亭子。”

    “什么亭子,分明是修了栋楼。”

    有人不屑,“十几层的建筑,还扩大了范围,根本没有当年张博亭中垂钓的风雅兴致,只不过是为圈钱而造的人工景物。”

    “诶,也不能这样说。”

    旁人反驳,“其实有这么个地方,对游客来说,倒是方便了许多。居高眺望,可以欣赏难得的美景。至于古与今的区别,也要与时俱进,无须事事遵循古制……”

    “对于古迹,修旧如旧,这是基本原则。”

    “一个残破小亭崩塌了,还要修成破烂模样?”

    “你强词夺理……”

    “你不知所谓!”

    “哼!”

    在两人争吵中,小船慢慢游荡。

    周牧也看到了,卜今所说的“亭子”。一栋十三层楼高的,古香古色的重檐亭塔。

    在亭塔的旁边,还有整齐划一,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一栋栋建筑,就拱卫着亭塔,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商贸区。

    游人如梭,十分的热闹。

    呃!

    周牧料到了。

    景区嘛,这是正常操作。

    商业社会,如果景区冷冷清清,这是耻辱。

    小船靠岸,周牧下意识挂上了墨镜,低调跟着卜今等人,走到了亭塔旁边的一个院落。

    青砖铺地,瓦片盖顶。

    白墙错落,盆景青翠,彰显出优雅精致韵味。

    一行人进去了客厅,里头有人在等候。施龙燕,还有另外几个人,翻书喝茶,颇为惬意。

    大家汇合了,这个聚会才算正式开始。

    一番招呼,寒暄。

    施龙燕开口,给周牧引见起来,“这是楚原先生,张博文化纪念馆的馆长……”

    “久仰,久仰。”周牧好奇打量。

    这个楚原,大概四十多岁,一头茂密的黑发,说明他的精力充沛。双眼炯炯有神,不经意流露精光。这给周牧一种印象,对方似乎不是单纯的学者,反而像是有进取心的商人、官员之流。

    去年,卜今在纪念馆开签售会,还有张煌,地方文化名流、官员作陪。一群人之中,似乎没有这位……新上任的吗?

    在周牧揣测的时候,楚原也十分的热情,直接上来握住他的手,匀速晃动,“周老师,欢迎再度驾临德州,我们的荣幸啊。”

    “哪里,哪里。”

    周牧尬笑,有点不知所措。卜今解围,“好了,人在,跑不了。有什么事,稍后再说。”

    嗯……

    周牧听懂了卜今的提醒。

    他默默坐了下来,观察着一些人。

    “对对。”

    楚原微笑,引手道:“既然来了,少不了观赏听雨亭的景致。走,我来引路,带大家一饱眼福。”

    从宅院侧门进去,就是亭塔的秘密入口。之所以说是秘密入口,这与外面大众游客,有一个区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