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吕武带来的改变-《春秋大领主》


    第(2/3)页

    郑国被晋国打了一顿,他们选择投降晋国。

    现在这么个年头,哪个国家进行了屈服,一般会举行会盟仪式。

    这么一个仪式不是为了羞辱战败方,纯粹就是挨打又输要认,根据习俗在屈服后表示原本跟着战胜方混了。

    晋国在教训郑国一顿之后,晋君姬周并没有带着列国君臣去“新郑”跟郑国君臣搞什么会盟。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种手续不完整的状态。

    郑国是对晋国屈服了,晋国却没有接受郑国的屈服,双方还是在交战状态之下。

    简单说就是,晋国摆明不相信郑国的信誉度,不要那种嬉闹一般的臣服。

    晋国的态度明显让列国不得不思考,他们以后要是跟晋国耍花招的话,代价会有多么大。

    在晋军撤离没有多久之后,楚军浩浩荡荡地北上,刚刚屈服晋国的郑国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跑去找楚国进行哭诉了。

    这里的历史其实已经发生了偏差。

    在原版的历史上,晋国不但接受了陈国的靠拢,又南下救援陈国时接纳了郑国的加盟。

    现在,晋国拒绝了陈国的靠拢,没有跟郑国搞会盟仪式,原因当然是吕武拿着芭蕉扇一再扇呼,导致晋国君臣在想法和思维方面发生了改变。

    晋国的君臣发生改变,原因当然是晋国国内各家族实力对比也跟原本历史不同。

    事实上也是这样,吕武如果一直是个小贵族,无法改变太多的事情。

    他都已经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阴氏也横空出世,历史要是还像原版那样就太过于惊奇了。

    总体来说,晋国不接纳陈国绝对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如士匄所说的那样,接纳陈国必然会成为晋国被放血,不是他们想要达到疲惫楚国的目标。

    历史上是担任元戎的荀罃力排众议接纳了陈国的靠拢。

    在这个历史版本中,荀罃进行了隐退,还有一些影响力,想要左右国政则是没可能。

    中行偃不是荀罃,想法和思维不一样,权威也不相同。

    所以,中行偃需要考虑同僚的意见,忌惮范氏的强大而没跟士匄刚一波。

    在处理郑国方面,中行偃又屈从于国君的安排,要不中行偃其实是想跟郑国在“新郑”会盟的。
    第(2/3)页